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骗子”承包铁路工程,缘何能层层过关

2011年10月22日 06:5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舒静
    一条投资23亿元的重要铁路工程,竟出现被“骗子承包、厨子施工”的结果;工程修建偷工减料,连施工者都直言“火车通了后我都不敢坐”,其中的“荒唐”令人瞠目,但更令人担心的,则是此类事件中是否存在潜在的腐败链。(新华社10月20日电)

    听到这一新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有如此荒唐的事情;而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招投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挂靠垄断,分包过程中的违规肢解、利润层层摊薄;工程建设中的偷工减料、勉强施工……相关利益人的串通勾结,为工程质量带来重重隐患。

    的确,荒唐事件的背后,有太多似曾相识,相关数据也并不少见: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全国共查处工程建设领域违法违纪案件1563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349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150人。全国检察机关查处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8584件,同比上升33.1%。

    类似安全事故及其暴露的问题仍触目惊心。往往,由于违法成本过低和管理漏洞,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腐败与管理问题不会轻易暴露,而是在安全隐患导致重大事故后,通过倒查才会水落石出;历次安全事件中,也不难见到事故后的痛定思痛和严厉查处,然而,在发生下一次事故之前,人们仍免不了追问,究竟还有多少“公开”的秘密、腐败的蛀虫?

    我们知道的,是这一工程被层层分包、摊薄的标价,但我们不知道23亿元的总投资中,到底有多少被腐败吞噬、被贪婪瓜分;我们知道的,是这一工程中的违规违法、质量隐患问题,但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工程有类似问题,还有多少铁路让人“不敢坐”。

    在采访过程中,工程承包单位的负责人信誓旦旦:质量与安全始终是第一要务。然而,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斩断潜在的腐败利益链,不能从制度设计上确保有效监管,不能让更多问题暴露在阳光之下,那么,让一项铁路工程真正对国家建设资金安全和乘客的人身安全负责,还是遥遥无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