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双胞胎——坏账与通胀

2011年10月15日 06:53   来源:中国证券报   许维鸿

    通货膨胀问题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而恶性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研究假设中最坏的情况,传统理论认为,货币的严重超发会引起恶性通胀。广受诟病的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被很多人解读为美元的大量超发,但是为何没有引起美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欧洲央行不得不大量注资金融体系,会不会引发欧元区恶性通货膨胀?

    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首先要厘清欧美金融危机中“坏账”的性质。无论是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各种金融衍生品,还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南欧各国国债,归根结底都是借债人无力偿还债务的金融证券化的体现,都是虚拟财富的蒸发,本质是一样的。

    而且,欧美坏账问题的爆发,都是以系统性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作为传导,导致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不足,投资欲望下降,引发实体经济的衰退。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就是针对系统性的金融机构的救助,欧元区还没走到这一步。

    欧洲央行之所以没有通过印钞机来解决银行体系的信用问题,有两个原因:第一,欧元不同于美元,没有国际货币的资质信用,没办法像美国一样把冗余的流动性以及引发的通货膨胀“散发”给新兴市场国家。对于相对封闭的欧元区来讲,坏账和通胀婉如一对孪生兄弟,超发货币正是这对“宝贝”的催产良药!

    第二个原因更加晦涩,欧洲央行如果过早救助银行体系,在战略上不利于欧元区的建设。欧元区成员国间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协调和制约机制,主权债务危机正好可以把慵懒的政治家调动起来,改革欧元制度的缺陷。欧盟、欧洲央行、德法首脑、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客们,像走马灯一样游走于南欧诸国,推进这些国家的经济改革,所凭借的正是手里的欧元救助能力。退一万步讲,即便是没有这场金融危机,现在为南欧国家开的改革清单,也是对欧洲经济利大于弊的进步。

    随着时间推移,我认为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和对银行体系的注资已不可避免,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需要投资者未雨绸缪。其实,如果我们回顾过去两个月国际资本市场,对于欧元和欧洲资本价格,市场已经进行了深度调整——欧元兑美元从1.44一带急挫到目前的1.35附近,甚至在十一长假期间险些跌破1.30整数关口;另一方面,欧洲的银行屡屡被信用降级,股票价格更是惨不忍睹。

    我认为欧元区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货币超发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由于地域间成本差异,欧元区的通胀问题十分复杂。理论上讲,以希腊和德国为例,希腊的坏账如果以德国(或者债务持有者)的财产减记为代价,那么不会引起两国的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希腊的坏账以欧洲央行印钞抵消,那么引起欧元贬值带来的输入型通胀会冲击两国,但是不足以形成恶性通胀,而希腊竞争力不足的本质问题能否引起本国资本价格(包括人力成本)的下降,还犹未可知。

    如果没有统一的货币,希腊可以通过本币贬值的方法,使得其相对成本降低,包括本国的劳动力价格,进而提升出口竞争力,弥补国际收支的赤字。这个方法在历史上被意大利等国家屡试不爽,不失为经济周期的一种调节。但是,欧元的使用让南欧诸国丧失了主动贬值本币的手段,过低的融资利率又短期弥补了国际收支的问题,才酿成了现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可能。

    南欧的坏账已然“呱呱坠地”,我们期待的是“下一胎”既不是恶性通胀,也不是通货紧缩。

 

    相关评论:

 

  警惕欧洲金融风险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公共治理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