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融危机双胞胎——坏账与通胀

2011年10月15日 06:53   来源:中国证券报   许维鸿

    通货膨胀问题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而恶性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研究假设中最坏的情况,传统理论认为,货币的严重超发会引起恶性通胀。广受诟病的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被很多人解读为美元的大量超发,但是为何没有引起美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欧洲央行不得不大量注资金融体系,会不会引发欧元区恶性通货膨胀?

    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首先要厘清欧美金融危机中“坏账”的性质。无论是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各种金融衍生品,还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南欧各国国债,归根结底都是借债人无力偿还债务的金融证券化的体现,都是虚拟财富的蒸发,本质是一样的。

    而且,欧美坏账问题的爆发,都是以系统性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作为传导,导致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不足,投资欲望下降,引发实体经济的衰退。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就是针对系统性的金融机构的救助,欧元区还没走到这一步。

    欧洲央行之所以没有通过印钞机来解决银行体系的信用问题,有两个原因:第一,欧元不同于美元,没有国际货币的资质信用,没办法像美国一样把冗余的流动性以及引发的通货膨胀“散发”给新兴市场国家。对于相对封闭的欧元区来讲,坏账和通胀婉如一对孪生兄弟,超发货币正是这对“宝贝”的催产良药!

    第二个原因更加晦涩,欧洲央行如果过早救助银行体系,在战略上不利于欧元区的建设。欧元区成员国间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协调和制约机制,主权债务危机正好可以把慵懒的政治家调动起来,改革欧元制度的缺陷。欧盟、欧洲央行、德法首脑、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客们,像走马灯一样游走于南欧诸国,推进这些国家的经济改革,所凭借的正是手里的欧元救助能力。退一万步讲,即便是没有这场金融危机,现在为南欧国家开的改革清单,也是对欧洲经济利大于弊的进步。

    随着时间推移,我认为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和对银行体系的注资已不可避免,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需要投资者未雨绸缪。其实,如果我们回顾过去两个月国际资本市场,对于欧元和欧洲资本价格,市场已经进行了深度调整——欧元兑美元从1.44一带急挫到目前的1.35附近,甚至在十一长假期间险些跌破1.30整数关口;另一方面,欧洲的银行屡屡被信用降级,股票价格更是惨不忍睹。

    我认为欧元区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货币超发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由于地域间成本差异,欧元区的通胀问题十分复杂。理论上讲,以希腊和德国为例,希腊的坏账如果以德国(或者债务持有者)的财产减记为代价,那么不会引起两国的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希腊的坏账以欧洲央行印钞抵消,那么引起欧元贬值带来的输入型通胀会冲击两国,但是不足以形成恶性通胀,而希腊竞争力不足的本质问题能否引起本国资本价格(包括人力成本)的下降,还犹未可知。

    如果没有统一的货币,希腊可以通过本币贬值的方法,使得其相对成本降低,包括本国的劳动力价格,进而提升出口竞争力,弥补国际收支的赤字。这个方法在历史上被意大利等国家屡试不爽,不失为经济周期的一种调节。但是,欧元的使用让南欧诸国丧失了主动贬值本币的手段,过低的融资利率又短期弥补了国际收支的问题,才酿成了现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可能。

    南欧的坏账已然“呱呱坠地”,我们期待的是“下一胎”既不是恶性通胀,也不是通货紧缩。

 

    相关评论:

 

  警惕欧洲金融风险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公共治理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