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间借贷“堵不如疏”

2011年10月13日 09:23   来源:大众日报   孙瑞灼
    负债20多亿元“跑路”美国的浙江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已经回国。据知情人透露,胡福林此次回国是谈判企业重组事宜,目前已被“保护”起来。据报道,自今年年初温州部分企业出现资金危机以来,已有90多个老板负债出走,有3人已返回国内。(10月12日《齐鲁晚报》)

    面对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风波,有关部门正在采取补救措施。如发布非法集资预警;银行业发出联名倡议,“一企一策”帮困难企业;公检法严打非法讨债,切实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等。应当说这些措施都很有针对性,也能取得一时之效,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民间借贷问题,还必须从立法着手,对民间借贷予以系统的规范、引导和监管。

    当前民间借贷行为广泛存在,央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2010年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存量就已超过2.4万亿元,占当时借贷市场的比重已达到5%以上。以温州为例,温州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民间借贷为何大量存在?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国有银行的信贷规则和运作模式,国企和政府性质的大项目永远是贷款的重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总是分到很可怜的一杯羹,在资金瓶颈中生存,只能求渴于民间资本;另一方面,在通胀压力下,老百姓手中的闲钱缺乏有效保值增值渠道。两方面的需求共同催热了民间借贷行为。

    游走于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民间借贷资本,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资金力量。有其有利经济发展的一面,也有其危害金融市场的一面。风险与利益并存,合法与违规交叉。民间借贷如一把双刃剑,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蕴涵巨大风险。由于民间借贷行为存在交易隐蔽、监管缺位、法律地位不确定、风险不易控制等特征,有些甚至以“地下钱庄”的形式存在,非法集资、洗钱等犯罪行为充斥其间。有媒体报道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跳楼的温州企业主仅9月以来就高达25人。他们要么借了高利贷,但营业利润抵不上所需偿还的高额利息;或者自己担保的巨额资金连本带息难以收回。

    对民间借贷可谓“堵不如疏”,有关部门应尽早加强相关立法和治理,将存在已久的民间金融纳入正常监管与保护,降低民间借贷潜藏的巨大信用风险。首先,必须明确民间借贷身份。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一直没能给民间借贷一个明确的身份和地位,更没能将其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与其任由它暗流汹涌,不如将其直接纳入统一金融监管的范畴,进行引导和规范。其次,必须进行专门监管。民间借贷不同于银行资金,在监督和管理的方式、方法上有着显著不同。对民间借贷必须进行专门的监测,定期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的有关数据,及时掌握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利率水平、交易对象等变动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最后,要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民间借贷往往是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借贷双方完全基于信用,但借贷资金的总体规模、去向、经营状况等信息非常不透明。因此,有必要要求企业按照规定披露财务状况、资金的用途、运用效益等情况,让贷款人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提高投资者风险识别、判断能力。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