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佛山试探”逆转楼市预期

2011年10月13日 06: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马光远
    广东佛山市一个戏剧化和不严肃的举动,引发了民众对房地产限购政策能否坚持的再次关注。11日上午,佛山市出台名为《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楼市调控新政,从12日起放宽限购。而当晚23点,佛山市宣布暂缓执行该通知并解释,之前发布放宽限购的文件,原意是想在佛山市现行住房限购政策框架下进行完善和补充,是为确保完成佛山全年房价控制目标而制定的。

    暂且抛开公共政策的严肃性不论,在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三线城市的佛山市出台放宽限购的举措,一下子挑动了全国人的神经已经足足说明:作为本次房地产调控的政策风向标,一旦放开房地产限购,即意味着本次调控有将以不了了之的尴尬结果而结束的可能,这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公信力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预示着房地产调控再次妥协和失败。

    特别是,佛山市选择放宽限购的时机是在房地产交易持续低迷,一些城市的房价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松动,调控的效果即将显现,而一些开发商开始呼吁结束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时期。历经一年多的政策高压,房地产投资热明显退潮,房地产交易暴跌,金九银十已经成为泡影,北京、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交易量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新低。8月份国家统计局关于房地产的数据表明,70个大中城市,已经有16个城市的房价环比下降,30个城市的房价停涨,多数城市库存创新高,其中全国14个主要城市库存需要15个月左右消化,而北京房屋库存超过了10万套,供需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发商的资金链紧张,其中,绿城地产的负债率高达140%以上。

    可以说,这种情况,是历经近10年的调整,真正兑现房价回归到合理价位的政治承诺的最后决战期。在这个时候,任何政策的风吹草动,对于房地产而言都是极其敏感的。佛山在这个时候,突然出人意料的放宽限购,这正是民众最担心的,一旦其放宽限购得到默许,则会引发大规模的示范效应,房地产调控最坚固的防线将会打开一个不可收拾的缺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9月份《求是》杂志发表文章,谈到房地产调控,特别强调,房价上涨的短期和长期潜在压力仍然较大,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仍处于观望和博弈阶段。因此,他提出调控决心不能动摇、政策方向不能改变、力度不能放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承认现实,支持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佛山放宽限购的“一日游”足以提醒我们,现在还不是弹冠相庆的时刻,需要时时保持警惕。

    温州民间借贷引发的风险和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足以说明,一个依赖房地产投资拉动的经济,其负面效应和破坏力足以毁坏来之不易的实体经济,放弃对房地产的依赖,让企业回归实业的关键是房地产调整真正见效,这在认识上已经没有任何分歧,关键取决于管理层的决心和魄力。我们相信,如果目前的调控政策能够继续明确自己的诉求,坚持限购政策不动摇,持续对房地产的资金链进行加压,开发商唯一的选择就是让房价回归理性。这是房地产调控最关键的时刻,一旦放松限购,来之不易的预期会立即逆转,房价的报复性反弹将彻底毁了调控的成果,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玩火的危险之举。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