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10万亿税负重与轻的辩证思考

2011年09月20日 14:07   来源:东方网   肖华

  财政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同比增长30.9%。由此测算,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多位专家表示,在关注财政收入的同时还要注重财政支出,未来减税是税制改革的目标。(9月19日《新京报》)

  看到这样的新闻,自然的让人想到中国的税负,美国福布斯杂志最近推出“税负痛苦指数”榜单,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面对着这样的结论,我们财税部门和专家都不认同,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说,2010年我国宏观税负约为21.9%,与OECD统计的30个成员国2008年平均宏观税负34.8%相比,低了近13个百分点。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相反的结论,恐怕不是一句谁对谁错就能分清的,或者说两者都有很正确的成分。美国福布斯说中国的税负重,可能更接近很多中国人的实际感受,而财税部门和专家并没有从个人实际感受来看,而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的。换句话说,中国税负从宏观上来看,虽然不重,但是这些税收一大部分是中低收入群体贡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宏观税负不重,但是对于占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来说,还是很重的。如个税,工薪阶层贡献了50%以上,富人则贡献很少,而在美国工薪阶层贡献在个税上只贡献了5%,因此在美国可能个税比中国重,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却感受不到个税有多重。

  我们为什么税收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而不是向有钱人倾斜,造成目前宏观税负和实际个人税负感受相脱离的重要原因恐怕有两个:一是我们在税收上喜欢抓小放大。我们的一些部门喜欢在中低收入群体的小税收上想出各种文章,增加税收,有的还以其他的节约、保护环境的名义征收,而对富裕的老板、企业却总是放下,有的还以支持企业发展,减税免税。如国企,每年上交的红利少得可怜。“抓小放大”的特点在木制一次性筷子与高档家具之间,体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征收5%的税,目的就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和节约木材资源。但是与高档家具所耗用的良材相比,一次性筷子消耗掉的130万立方米木材只是小巫见大巫。近几年,中国生产家具产销量每年以超过18%的速度大幅度增长,可是我们在高档家具上却没有见到要征收什么一次性筷子的税收。近期,我们的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开始征收或者加大加名税、月饼税等征收力度,只要能向普通人收税的,我们的有关部门总是抓住时机,毫不迟疑、毫不手软,但是在向富人征税上,总是迟疑、手软、不见什么动作。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在税收的征收上存在着缺陷。普通人无法偷税,但是富人偷税却方法很多、数目很大。8月31日《人民日报》报道,日前,河南省审计厅公布对全省10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2010年度税费征管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去年审计部门抽查15家房地产企业,共查出偷逃税887万元。在对27家房地产企业的审计调查中发现,少缴纳土地增值税2527万元。一二十家房地产企业,偷漏这么多税款,全国这么多房地产企业,得偷漏多少税款呀?面对着富人偷税漏税,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普通人发盒月饼要交月饼税,我代账的几个私营企业老板,一切的个人消费都能从公司报掉。数十万的工资奖金、上百万的股金分红,都有专门的税务筹划师来帮他以通过股权运作的方式避税。”

  10万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能不高,宏观税负可能没有发达国家高,但是我们一些地区和部门热衷于抓小放大,再加上一些富人偷税严重,当这些10万亿的财政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低收入群体贡献的,他们的感觉税负能不重吗?

  现在有专家提出未来减税是税制改革的目标,这个建议很好,但有关部门在采纳专家这些提议的同时,恐怕还要考虑减谁的税,如果只是抓小放大,为富人减少的税再多,恐怕也不会让大多数人有税负减轻的感觉。最近我们看到英国、希腊为了减少政府赤子,加大了严查富人偷逃税力度,如英国为此征召逾两千税官。这些国家在财政赤字很重的情况下,也没有增加普通人的税收,而是查富人偷逃税来增加税收。现在我们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这么高,这些国家的做法不能不对我们有所启示。

(责任编辑:胡可璐)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