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保荐 频频“打眼”说明什么?

2011年09月05日 08:15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文 风
    八年前,当瑞银投下QFII第一单时,整个A股市场一片掌声。当初,瑞银是第一个向中国证监会提出QFII申请,又是第一个拿到QFII资格的投资银行,还是QFII第一单的完成者。这一系列动作让瑞银在业内名声鹊起;但是,八年后的今天,瑞银证券因保荐比亚迪和庞大集团上市引来市场一片骂声。

    “打眼”是古玩中常用词语,意思是因为占小便宜而买了赝品吃大亏。对于瑞银证券来说,保荐比亚迪和庞大集团上市,没想到这两家公司上半年业绩突然变脸。这着实让瑞银证券有“打眼”之感。

    数据显示,比亚迪上半年实现营业利润3.27亿元,同比下降87.55%;实现净利润2.75亿元,同比下降88.63%;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1.71亿元,同比下降92.13%。

    庞大集团上半年实现营业利润5.15亿元,同比下降40.36%;实现净利润4.1亿元,同比下降36.2%;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3.51亿,同比下降43%。

    两家公司业绩如此迅速地变脸,让投资者损失惨重。始作俑者——瑞银证券背靠国际知名投行瑞银集团的名声把投资者忽悠得很惨。而瑞银证券在保荐比亚迪和庞大集团两单IPO业务中豪赚逾2亿元的承销保荐费,如今看来这只不过是占了个小便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瑞银证券是明赚实亏。

    表面看,瑞银是豪赚了一笔。但是,瑞银证券真正的损失是无法以金钱来计算的。由于这两大保荐的失误,瑞银证券不仅要面临相应处罚,根据《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七十二条,发行人在持续督导期间,公开发行证券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证监会可根据情节轻重,自确认之日起3个月到12个月内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的推荐;情节特别严重的,撤销相关人员的保荐代表人资格。

    更重要的是信誉损失将使瑞银证券今后在行业内付出更多的代价。以后,谁还会听瑞银证券的忽悠呢?

    记得当初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介绍了瑞银的选股标准有四个:首要标准是市值和流通量要大。第二个标准是公司治理与管理层的透明度。第三个标准是公司的盈利增长能力要比较强。第四个标准是行业,这些行业必须能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而公司最好是行业的龙头企业。这四个选股标准不仅让瑞银在A股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也让刚刚起步的本土证券公司从中受益匪浅。

    但是,作为保荐人的瑞银证券的表现却让人匪夷所思。投资者实在无法将瑞银证券保荐行为与国际知名投行挂钩。据统计,最近5年,瑞银证券参与主导了12家企业的IPO保荐,其中上市后一年内破发为7家。西部矿业上市后短期冲高到68.5元后一路破发跌去92.27%;中国中铁上市后半年跌去61.1%;中海集运上市后一路破发跌81.33%。这些公司之所以破发虽然与大盘走势有一定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公司破发与其过高的估值和盈利预测不无关系。

    瑞银证券保荐12家有7家出现了状况,恐怕不能说只是“打眼”的问题了。投资者没有道理不怀疑瑞银证券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难怪有媒体指出,瑞银证券为了捆绑客户的共同利益而丧失最起码的执业标准,把A股广大投资者踩在脚下。

    再来看瑞银保荐的这两家公司——比亚迪和庞大集团。我们发现其实瑞银保荐的标准与其选股标准惊人相似:公司的盈利增长能力要比较强;行业标准必须能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而公司最好是行业的龙头企业。

    然而,这些所谓的标准只不过是瑞银保荐业务需要的一个画饼而已。从行业上看,比亚迪和庞大集团都属于汽车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这几年汽车行业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的汽车大国。而比亚迪在电动汽车方面的研发也遥遥领先。但是,这些优势不能说明比亚迪可以坐等收钱。事实上,比亚迪上市之前就因为经销商退网的问题闹的沸沸扬扬。去年5月比亚迪成都“金牌”经销商退网后,比亚迪汽车4S店退网事件接二连三出现,最终演变成全国范围内的退网危机。大量经销商退网无疑影响比亚迪汽车销售业绩,而这在比亚迪招股书中却只字未提。

    瑞银证券在比亚迪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中曾指出,随着产能扩张的放缓、销售政策的调整和成本费用控制,比亚迪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将逐渐回升,预计公司2011年业绩下滑幅度将缩窄至19.6%。

    无独有偶,瑞银证券在庞大集团询价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中对其大肆粉饰后,预计公司2011年净利润将达到18.1亿元。但实际上公司上半年业绩同比下降36.2%。

    可悲的是,瑞银证券对于自己的保荐失误,不仅没有一点反思,更别说是对投资者的道歉。

    对于自己的“打眼”行为,瑞银证券在北京发言人Joanna Sin称,瑞银证券注意到最近中国媒体关于比亚迪和庞大集团IPO的报道。她表示,瑞银证券勤勉履行IPO保荐机构义务,并将继续遵照中国监管部门相关要求,履行监督责任。

    如今,中外合资的瑞银证券自己把头顶上那道国际知名投行的光环摔得粉碎,投资者也逐渐看清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只荐不保,只管赚钱。

    瑞银证券保荐项目频频“打眼”,说明它不是没有尽职尽责,就是刻意在忽悠投资者。对于这种违背职业操守只顾赚钱,动摇市场诚信的机构,无论其是什么背景,有关方面都应该追究其责任,还投资者一个公道。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