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在渤海湾溢油事故海域发现目前海面上仍有油污,与康菲表态的“两个彻底”不符,康菲员工表示:“我们就是骗你的”。康菲就此刊发声明称,央视的报道与事实不符,员工没有发表该言论,要求央视更正错误报道。
康菲公司对“我们就是骗你的”言论的否认,其实毫无意义、也毫无必要。道理很简单,即使康菲员工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就是骗你的”也是事实。几天前,康菲公司还是信誓旦旦地表示,已经完成“两个彻底”,而记者现场看到的事实却是:“事故海域海面上目前仍有油污”。如此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现实,不是“就是骗你”,又是什么呢?
更不用说,康菲公司“就是骗你的”并非始自最近几日、也不是第一次出现,而是溢油事故发生几个月以来,它的一贯表现。早在7月初,康菲公司便谎称“原油渗漏点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而此后,康菲公司还曾多次表示,“已经永久封堵溢油源”。既然康菲早已用其实际言行一再证明了“就是骗你”的存在,又何必忌讳员工将这一切“实话实说”出来呢?
老实说,“我们就是骗你的”言论,虽然显得非常嚣张、狂妄,也非常刺耳、难听,但好歹也是一句实话,相比那种一面干着“骗你”的勾当、一面又不肯承认的虚伪做法,多少还增添了一点“坦诚”。
从虚与委蛇的“道歉”、“习惯性撒谎”,再到公然的“就是骗你”,几个月以来康菲公司在溢油事故上不断升级、有恃无恐的拙劣表现,无疑既令人愤怒、又令人感到可怕。但相比这种“就是骗你”本身,其背后之所以敢于一再“就是骗你”的根源,更值得我们反思。
为什么康菲公司敢于如此无所顾忌地不断“就是骗你”?除了康菲自身之外,“被骗”的我们“软弱可欺”,显然也是难辞其咎的重要原因。比如,有效应急机制缺乏的软弱可欺。面对海上溢油这样的环境污染事故,我们缺乏行之有效、迅速果敢的应急处理机制。一方面,对于溢油事故的调查、处置,一直受制于作为肇事者的康菲公司,被动地让其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也缺乏密切的联动协作机制,如“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难以形成及时揭穿骗局的监管合力。
再如,惩罚机制的软弱可欺。对于像海上溢油这类严重环境污染事故,现行法律法规缺乏具有足够惩戒力度、能产生以儆效尤威慑作用的惩罚机制。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污染的处罚金额大都不超过20万元,最高也只有100万。与此同时,我国现行《刑法》,虽然不乏专门的污染环境罪名,但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却长期存在着环境犯罪定罪难的困局。据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2005年透露,虽然每年环境违法案件数亿万计,但“近年来全国以破坏环境罪定案的只有3起”。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