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债导致股灾?中国要警惕四个不确定

2011年08月09日 07:20   来源:京华时报    席梁村
    股灾,真的来临了吗?8月8日,受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等利空打压,沪市盘中大跌逾百点,失守2500点,个股一度出现跌停潮。这是时隔一年之后,沪指再度跌落至2500点之下。整个亚太股市也遭遇黑色星期一,多个市场跌幅超过3%,韩国股市午后一度因跌幅过大暂停交易。此外,埃及、以色列等股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大跌。 

    市场上的主流观点是,美债评级被下调事件是此次全球股灾的导火索,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一贯跟跌不跟涨的中国股市,很难独善其身。 

    但仔细分析,投资者除了对美债事件出现恐慌情绪,对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确实面临一些不确定性,这需要警惕。 

    第一个不确定性是,类似高铁的大干快上的投资模式是否还能靠得住。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失衡就是内需乏力,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拉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外贸引擎失速,固定资产投资成了中国经济保八的保证。这其中又以高铁项目为最,在当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下,国务院批复的铁路投资额就已经达到2万亿元,铁路规划的目标里程数被大幅上调。 

    现在,铁道部面临着巨额债务和高铁上座率压力,一旦高铁投资大幅减少,失去这个引擎,中国经济还能否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都是与高铁同一模式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高铁本身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本身无错,但要警惕这个引擎出问题。 

    第二个不确定性来自中国经济的造血细胞中小企业。虽然相关部门多次辟谣倒闭潮,但民企的二轮困境是实实在在的,大批沿海地区的中小民企面临着亏损甚至关门的困境,有些企业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还糟糕。 

    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各类成本都在涨,包括原材料、水电、房租等,加上金融环境又对民企极为不利,靠赚取加工费的中小民企困境重重。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4673家,累计亏损91.5亿元,同比增长23.5%;企业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14.6%和6%。 

    而由此引发实业危机,已有资金放弃实业转行到房地产行业和民间高利贷等领域。大企业炒地皮,小企业炒房子,甚至民间放贷已延伸到居民层面,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做了一次调查,贷款无门的企业只能走民间借贷的渠道,目前温州地下融资的规模已突破1800亿。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称,浙江80%的小企业靠民间借贷维持经营,年息最高的达180%。 

    民企是中国经济的造血细胞与基石,现在要警惕出现功能紊乱和松动的迹象。 

    第三个不确定性是目前中国的通胀治理的进度,而货币超发的苦果才刚刚显现。众多机构预测7月份中国的CPI仍然会高企,保持在6以上,最高的预测为6.7%。其实,昨天的暴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今天统计局7月数据发布的悲观态度。随着猪肉、鸡鸭蛋等食品日用品价格不断走高,中国通胀压力正在逐步涌现,年内新高或许还未能达到。 

    通胀的严峻局面,很有可能让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的风险,即通胀高企,而经济增长大幅放缓,重蹈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困境。 

    第四个不确定性,来自京沪穗等一线城市的GDP增速大幅放缓,一线城市或将由此率先跨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有可能标志着中国GDP放慢脚步。 

    媒体报道称,2011年上半年,因汽车和房产限购政策影响以及首钢的搬离,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仅有8%,在全国省市区中垫底。上海增速也只有8.4%;此外,同为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和广东增长也纷纷减速,四个省市进了全国GDP增速的倒数排行榜。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指很多国家发展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时,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当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目前的增速回落有自我调试的因素,我们的目的是提高经济的质量,但对停滞的不确定风险,我们还是要有一定警惕性。

(责任编辑:胡可璐)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