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深玩具企业“素艺”和纺织企业“定佳”的突然倒闭,东莞企业界一股“制造业寒流”再一次侵袭的担忧弥漫着整个制造业。关于企业倒闭或者工人讨薪的消息急剧上升一倍有余。中小企业是否会重蹈2008年的“寒流”覆辙?制造业惶惶然期待形势好转。(7月19日《广州日报》)
东莞制造型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只是中国制造业整体萎靡的一个缩影。不独东莞,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东南沿海一代,今年上半年以来,大型企业接连倒闭或破产,中小企业的生存处境更为恶劣,许多企业处于停工状态,不少人认为2008年的大规模倒闭潮或将重现。
对于坊间的这种揣测,各地官方比如浙江、广东等,都用相关经济数据作了驳斥,但驳斥难以掩盖的事实是,制造业的发展境况早已今非昔比,呈现萎缩状态。而从出口来看,低端加工制造业订单正在加速向外流失,这也是事实。
以前,中国制造业一直走的是低成本、价格战、恶性竞争的路线,对外贸出口具有极强依赖性,这在以往,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因而,“中国制造”能遍布世界市场。但现在的情况是,国内融资环境、劳动力增加和物价得不到控制,比如在孟加拉国,人工成本只有600~700元一个月,我国至少需要2000元。原有优势变成掣肘,失去传统价格优势,我国制造业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而与此同时,欧洲和北美的市场需求减少,最终结果是,我国制造型企业要么接不到单,要么接了也赚不了钱,因此而停工、倒闭或破产。
这种信号是危险的,如果制造业无法走出困境,那么,接下来经济环境上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是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一旦2008年的倒闭潮重演,我国制造业的面临更为严重的失重状态,因为相比2008年,这一波倒闭潮是建立在制造业整体滑坡的基础之上的,届时,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将更加逼仄。而目前来看,经济结构调整尚未成型,在这之间就形成一种断裂,断裂的结果是,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资本偏离实体经济(比如温州实体产业“空心化”),将进一步助推物价上扬,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这恐怕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要打破这一局面,也是一场宏观的持久战。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制造业逐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调控物价同时,改变进出口结构,鼓励制造型企业外贸转内销,提振内需;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植力度,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内外兼修,将是扭转制造业困境的唯一出路。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