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7月中旬起,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等先后公布国家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居民收入增速再一次被财政收入增速远远甩在后边。今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为56875.82亿元,同比增长31.2%;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依此计算,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居民收入的三倍以上。
诚然,保持财政收入的一定增速,有利民生建设任务。在民生建设逐年加重,养老、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很多领域的财政支出日益扩大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一定增速,无疑有利于弥补多年来在民生领域的欠账。
但是,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并非好事,这表明国家财政收入和百姓收入出现争利问题。在整个收入大蛋糕中,国家和企业、居民分别持有一部分,如果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必然会减少企业、居民手中持有的财富。而财富的取得,主要依靠企业和劳动者,而财政收入暴增,就是税收和收费的大幅增长,尤其会挫伤劳动者。网上有一个顺口溜:住房改革把你口袋掏空,医疗改革给你提前送终,教育改革把父母逼疯,国企改革让你下岗停工。这些顺口溜虽然不那么正确,但形象地说明了许多老百姓对某些收费、政策不重视老百姓利益的一种无奈表达。如果财政收入的增速一直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就会容易抑制劳动者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抑制经济增长的动力,最终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局。
其实,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已在制约老百姓收入增长,影响拉动内需、启动消费,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工人、农民为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令人遗憾的是,没有被相应提高收入和福利。中国工人平均工资至今仍只是美国工人平均工资的6%。据了解,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已连续22年下降,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39.74%;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所以,许多老百姓出现“房子买不起,医院住不起,教育负担不起”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启动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成巨大威胁。
民富国强,如何实现?“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财富分配更公平,让民生诉求得到满足。
这就要把百姓的蛋糕做大切好。应该将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增长两大方面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的约束性指标,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要尽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程,通过改革,改变当前“GDP一大步,财政收入两大步,居民收入迈半步”的不同步状况。
“富民”比“富财政”更重要;藏富于民,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实践温总理所说的:“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