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要宏观调控,也需微观关怀

2011年07月15日 07:08   来源:扬子晚报   李军
    目前重庆、南昌等部分二三线城市的多家商业银行已经暂停个人首套房贷业务。不少购房者表示,即便房贷申请已通过审批,贷款也迟迟不能到位,而多个城市,已经取消首套房贷的7折、85折优惠(7月14日《中国证券报》)。

    仅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每提高0.5个百分点,就可冻结银行3700亿左右的流动性。在银根紧缩的背景下,银行信贷额度显然受到了制约,没有多少资金可贷。可以说,目前银行暂停个人房贷业务,是国家应对通胀带来的副作用,不可避免,但要把副作用降到最低。

    事实上,银行“无钱可贷”的说法值得怀疑。央行发布的今年上半年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M2同比增15.9%,6月份新增信贷6339亿元,上半年新增信贷4.17万亿元。尽管新增贷款低于预期,但说明上半年银行还是有钱可贷的,而且还贷出了4.17万亿元——尽管银根不断收缩,但银行借助发行金融债等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

    在我看来,银行并非完全“无钱可贷”,而是把有限的信贷额度“看人下菜”了。这里所谓的“人”,一是指银行的大客户即大企业,二是指特权群体。早在2008年货币紧缩期,银行业就出现“垒大户”现象,即贷款客户集中度走高,大客户占比大幅提高。如今,又现银行“垒大户”现象。

    在银根紧缩背景下,银行的资金投放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即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贷款,而不急需资金的大企业尤其是垄断国企总能得到贷款。优质的大型企业甚至成为商业银行纷纷“抢夺”的对象,而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饥渴贷不到款而出现倒闭现象。

    除了“看企业放贷”,在个人信贷方面则是“看人放贷”,即有权、有背景的人往往能得到贷款,而无权无势的人,哪怕再急需贷款,银行也不会放在心上。比如,最近媒体就曝出,济南部分银行因为资金紧缩对个人房贷业务开始惜贷,有的银行规定具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身份才可办理房贷。

    而急需要银行贷款解决居住问题的首套房购买者,如果没有特殊身份或背景则会“贷款无门”。在我看来,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存在“嫌贫爱富”固然需要批评和纠正,但更应该反思的是监管部门,我们的楼市调控政策、信贷政策在调控房价、抗击通胀的同时,是否兼顾到首套购房者的贷款需要、居住权益?有没有想到首套房的贷款利率取消7折优惠,等于把房价暗涨了30%?这仅仅是银行信贷额度受限吗?

(责任编辑:王雅洁)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