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爪王”挠破了金融机构的脸

2011年07月14日 09:42   来源:红网   郭鑫
    近日,网络上爆出消息称,江苏最贫困的县之一——泗洪县拥有令人咋舌的各类豪车,其辖下的石集乡被戏称为“宝马乡”,而这畸形现象的背后是由于当地泛滥的高利贷现象。(7月13日郑州晚报)
    
    路上跑着上千辆豪华车,而且还有个“宝马乡”,江苏一个穷县的富裕程度让很多地区的富县都自愧不如。这些豪车车主并非什么企业家,也不是煤老板,他们大都是放高利贷的,也就是当地人说的“放爪子”的。
    
    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放高利贷的人,先以高额利息为诱饵从民间募集资金,然后以更高的利息放贷给企业或个人,以收取高额差价,比如在浙江一带,年收益率达到180%,济南的民间放贷月息在8%~10%。高利贷虽然能解一些企业或个人的燃眉之急,但危害极大。首先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比如受当地民间高利贷影响,泗洪县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的贷款受到不小冲击,春节后存款额减少了2000多万。其次,也给借贷双方带来隐患。在泗洪,当地很多村民受高额利息的诱惑,纷纷把自己的拆迁款拿出来交给“爪王”放贷,结果随着资金链的断裂,“爪王”跑路,钱难以收回,导致血本无归。而有的借贷人由于还不起高利贷,被“威胁”、“恐吓”甚至“变相抄家”的事情时有发生。再者,高利贷的盛行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加剧了一夜暴富的心理。
    
    高利贷的泛滥,固然同人们的逐利和暴富心态有关,但更反应了民间融资的困难。企业和个人为什么去借高利贷,原因是他们到银行借不到钱。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国内的银行一贯重视大客户,轻视小客户,宁愿给大企业“锦上添花”,也不愿给小企业“雪中送炭”,中小客户饱尝脸难看,门难进,钱难贷之苦。2004年温州调查数据表明,68.4%的中小民企没有合格的抵押资产,36.8%的民企资信状况不符合银行要求。再加上国家信贷政策的限制、融资成本过高、手续繁琐和缺乏正规的财务会计记录等,中国的中小企业几乎被排挤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这导致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只能求助于高利贷。
    
    为了遏制物价增长失控,从去年10月中旬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加息5次,并从去年11月开始,9次增加银行储备金率。这导致商业银行普遍“钱紧”,各家银行甚至掀起了“揽储”大战。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贷款都很困难,原本就不受待见的中小企业,想从银行贷款更是难上加难。今年6月初,“温州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的传言不胫而走,而此次倒闭潮流言产生的原因则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中小企业资金链绷紧。
    
    高利贷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放贷的“爪王”在损人自肥,获取暴利的同时,也挠破了金融机构的脸。所以,对于高利贷和爪王必须依法查处,严厉打击。但解决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难,给他们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这样才能消除高利贷的泛滥的土壤,才是治本之策。一方面,国家要制定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同时,拓展和规范民间融资平台。这方面目前有所进展。7月2日,王岐山副总理要求加快转变金融业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采取措施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很多银行也开始将贷款的重心向中小企业转移。另一方面,银行要放下架子,重视中小客户,降低贷款门槛,减少放贷手续。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