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步入“深水区”。近日,银监会已要求银行采取各种风险控制措施,比如对有土地闲置、捂盘惜售和投机行为的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进行限制。
“借新还旧、滚动开发”在房地产业已成惯例,贷款门槛的提高意味着传统高杠杆运作将面临断炊之困。可以预想的是,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加,部分开发商将会一改以往的傲慢,房价松动的可能有所增加。但需要提及的是,老百姓期待的调控目标是房价回归理性区域,而绝非小幅度下跌。
事实上,银监会此番表态的作用更多不过是明确楼市调控方向。在此之前,商业银行已然“自发”开始着手收紧房贷阀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商业房产开发贷款就表现出“一贷难求”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商资金链条枯竭,他们迅速转而拓展信托及民间借贷渠道融资。商业银行此举不仅仅是因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因通胀预期而不断加码、放贷资金日趋稀缺,更为关键的是它们已敏锐地嗅出了楼市风险,本能地做出了惜贷选择。
但遗憾的是,楼市调控的复杂性远超想象,银行信贷资金转向仅是加大了房价回调的可能性而已。同样是在金融领域,信托机构近期就在趋利冲动之下频频与房企合作。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集合信托产品投向房地产行业的资金规模达人民币1168亿元,占信托资金总量的45%。5月份单月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规模达到256亿元,刷新单月最高规模纪录。信托资金逆向流入楼市,本是经济实体的市场选择,却在客观上提高了开发商继续与调控政策抗衡的“底气”。
需要指出的是,“周期性波动”铁律至今未能在房地产业显效,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地方行政力量的介入干扰。如今,卖地生财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当下楼市交投清淡直接波及到上游土地市场。有报道称,由于北京过度依赖银行土地储备贷款进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土地出让收入的急剧减少已导致其土地财政接近破产边缘。而在类似的资金压力下,部分地方政府扮演起了楼市调控“松绑者”的角色,限购令已在一些城市暗自松动,中介机构帮助客户提供假社保、假纳税证明的做法得到了默许。由此,楼市调控大棒再度面临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尴尬。
时至今日,房价波动影响已渗透到了经济的各个角落,已远非买房人与开发商两者间的博弈便可决定。其背后,包括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乃至决策部门均在各自利益与风险的坐标间左右衡量,艰难抉择。而要实现各方力量在房价调控中步调一致,尚需综合改革的深度推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