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收费排行榜尴尬了谁

2011年05月20日 08:57   来源:羊城晚报   张敬伟
    日前,网络上一则《台州椒江大桥收费10年 欢迎曝光你们当地的“路桥费”》的帖子引发网民关注,其中发布了一个“路桥费排行榜”,浙江台州椒江大桥、河南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济南黄河大桥等跻身“排行榜”前列。此帖一出,引发众多网民跟帖、议论,纷纷又曝光了包括广东三水大桥在内的许多路桥的收费情况。(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9版)

    这个路桥收费排行榜,让公众气恼,让收费者可乐——在这两种情绪对比中,最尴尬的恐怕是管理者。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本来没有错。但是贷款总有还清的一天。可是,那些个上榜的“牛桥”,收费成了永远进行时。台州椒江大桥,收费10年还清了贷款,又替二桥接着收费;郑州黄河大桥,一收就是25年,违规收费超过10亿元;济南黄河大桥,收了26年尚不满足,还要再收6年;广东山水大桥,则收费期限50年……

    这些上榜的路桥,不过是交通收费的缩影。出行成本的高企,物流的高价,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这些路桥收费似乎都有依据,都在过去的某个时段存在着某种合理性。但必须指出的是,修桥架路,与人方便,惠济经济民生,才是根本要义。而这,也是各地在修建此类路桥的决策初衷。

    时代在变,修路的资本参与者,经过多年的收费,应该已经将成本回收。譬如广东三水大桥,当年工程投资不过4.56亿元。截至2010年,三水大桥总路费收入达到7.5亿元人民币。在此情势下,总不能真的要一收50多年吧?

    何况,经营性路桥国家是有明文规定的,最多25年。公众不明白的是,为何这些路桥依然在收费?显然,那些违规或超期收费的路桥,似乎和管理者存在着某些剪不断的关联。

    从源头看,架桥修路的投资者,也许当年就是地方招商引资来的。白纸黑字摆在那,管理只能乏力。如此一来,收费就成了利益分肥关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无论是路桥收费者的振振有词,还是公众痛彻心扉的追问,根子还是出在管理者的姑息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里的姑息不是无意的监管缺位,而是故意的网开一面。权力缺乏刚性监管的主因,在于经受不了利益的诱惑,从而成为“留下买路钱”的守卫者和利益攸关者。

    因此,管理者不从收费路桥的利益迷障中走出来,路桥收费则永无宁日。而这,才是最大的尴尬,也是公众最遗憾的。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