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中央部门的“假发票”要顺藤摸瓜

2011年05月18日 10:20   来源:千龙网   吴江
    审计部门称中央部门将近两成的发票是假发票,一些单位利用这些假发票,把本该用作工作上的钱款变成了账外“小金库”,用于发放职工福利补贴,甚至是个人贪污或行贿。(中广网5月17日)

    对于“假发票”,国人其实并不陌生,无论是街头的小广告,还是车站兜售者,“假发票”即便没有无孔不入,至少也是无所不在。不过,从不入流的“街头小广告”到正规严谨的“中央部门账本”,“假发票”的登堂入室如此顺风顺水,可以说既在预期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不可否认,同为账本,中央部门和其他地方的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连假钞都可以做得几可乱真,“假发票”这玩艺儿,即便你有火眼金睛,恐怕也难辨真伪,既然国内的“假发票”如此泛滥成灾,非要让中央部门的账本“出淤泥而不染”,完全彻底的杜绝“假发票”的踪迹,的确有些强人所难。

    不过,当中央部门的假发票将近两成,“一上来都是几个亿、十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恐怕绝不能用漏网之鱼来解释。如此高比例、大金额的“假发票”能够登堂入室,不仅是有预谋的,更是有着精心的策划和组织。事实上,尽管中央屡次发文严禁各部门滥发福利,但是,现实的情形从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不能明着以福利的名目进行发放,福利改头换面以费用报销的形式出现,如此背景之下,中央部门出现高达两成的“假发票”,其实并不意外。此外,中央部门的“假发票”泛滥,暴露的恐怕还不仅仅是滥发的福利,这背后是否存在侵吞公款的“洗钱”犯罪,恐怕更有彻查的必要。

    不仅如此,多达两成的“假发票”,更暴露出中央部门财务管理的乱象。而按理来说,财务的重要性注定了财务的管理必须相当的严格,在国外,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以假发票报账一旦被发现,都将被受到重罚,轻则开除,重则甚至会追究刑责。相形之下,中央部门发现了高达两成的“假发票”,假如却无人被追责和处理的话,仅仅是不见责任人的曝光一下,其实恰是对“假发票”现象的再度放纵。

    基于上述视点,当“假发票”做账可以成为中央部门的潜规则,被“假发票”套出的巨额资金,不是进了小金库,便是进了个人腰包,称之为公然的洗钱犯罪,实在并不为过。既然如此,对于中央部门账本中的“假发票”犯罪,显然不应仅止于审计曝光一下,而更需顺藤摸瓜,至少也得“拔出萝卜带出泥”才行。某种程度上,治理“假发票”,与其去对付“街头小广告”和“站台兜售者”,其实远不如严查“做账者”来得治本而对症。当然,既然“假发票”都可以如此猖獗,“真发票”是否同样藏污纳垢,其实同样令人难以放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发票”同样只是问题的表象,仅仅是查处“假发票”,的确还远远不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