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过度医疗需要重讲“穷人经济学”

2011年04月15日 07:47   来源:红网   吴帅

  今年初,一则“中国人每年人均输液8瓶”的新闻,揭开了过度医疗的冰山一角,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记者,肿瘤患者是过度治疗的“重灾区”。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过度治疗。(4月14日《人民日报》)
  
  上月,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就曾公开指出,过度医疗很普遍。目前医患双方都对技术过度崇拜,却不知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对人有害。他说,各种利益链的存在,最终伤害的是患者利益和公众健康,这是我不能忍受的!在这里,“过度”更多是一种价值判断。既然是价值观的判断,有可能就会出现认识的冲突。同一种医疗行为的判断上,在胡教授这样的医生眼里,它属于很糟糕的过度医疗,应该被摈弃。但在其他医生们眼里,这种过度医疗可能是有价值的,或许可以满足患者家属的愿望。而在当下,后一种意见有可能是占“主流”的选择。
  
  过度医疗,主要体现在药物器械手术的过度使用上。称之过度,是因为从已有的经验来判断,它原本是可以不需要的。现在,最大的麻烦在于,我们的很多医院及医生不认为它是过度的。尽管千元国产支架与万元的进口支架效果几乎无差别,但为什么患者为什么一窝蜂地、不计成本地选择进口支架?是因为他们听从的是专业医院及医生们的意见。所以,我们的制度必须首先就得做好这样一件事情,你得“帮助”医生们建立统一的价值观标准,什么才是最好的医疗模式?过度医疗究竟是不是?如果不是,现在打算怎么办?
  
  为什么现在会陷入过度的麻烦中?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很多公立医院及医生们,把我们的服务对象——患者当成富人来看待,将医疗服务当成奢侈品来供给。
  
  一个病人出现一时性的胸闷心悸,如果他是个穷人,医生在完成体格检查后,发现他没有太多的危险因素,如无冠心病的家族史,症状很可能是疲劳、焦虑、惊恐引起,就会给予心理安慰,叮嘱其只需要好好休息调养精神就可以。但如果服务对象是富人,很多医生就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医疗检查,比如,心电图、CT、心脏造影,来让患者排除冠心病的可能,尽管这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一个患感冒的病人,如果他是穷人,经济能力很差,医生们往往只开最廉价的维生素C或者几粒廉价药就了事。反过来,如果这位病人在潜意识里被认定为富人,他就会享受到最好的医疗待遇,医生们会给你使用上最好的抗病毒药物。为了预防你会因此被细菌感染,给你使用上最好的抗生素药物。为了你能尽快康复,静脉输液当然就成了首选。尽管,它有可能是过度的。
  
  对于那些肿瘤及心脏病患者而言,在治疗上,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萌生出这样的道德观念,只要任何治疗被认为是有可能会创造奇迹,或者能够产生作用,帮助到病人的,就会尽可能的在经济上予以支持与满足,甚至是散尽家财都在所不惜。而医生们显然会尽可能的满足家属们的这一种愿望,他们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很少去考虑患者家庭的真实经济实力,在潜意识里多认定他们是能够随时掏钱,也愿意掏钱的“富人”。
  
  很多廉价药物被市场排挤,慢慢地在被淘汰。与之命运相似的是,我们很多把患者视作为穷人,来提供廉价医疗的医生,也不再受市场欢迎,正在逐渐的远离我们。尽管在那些经济贫困,物资贫瘠的年代,他们曾经是最受欢迎的;甚至,一个医生,开出一张廉价的处方,有可能感动很多人,成为一条报纸上的新闻。它体现出我们对富人关怀过度,对穷人关怀不足,我们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是一个为富人所办的制度体系。
  
  在公立医院体系下,要破过度医疗,现在,就需要重讲一些“穷人经济学”。应该强调,必须把所有的就医者当成穷人来看待,医疗服务被当成一种公共必需品,而非奢侈品来供给。只有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下,公立医院恢复公益性的医改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责任编辑:李焱)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