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合理规划强化监管 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2011年04月15日 06:51   来源:中国证券报   
    4月16日是股指期货市场运行一周年纪念日。中国证券报认为,稳健从容运行一年来,股指期货市场实现了“高标准、稳起步”的预期目标,技术手段、交易情况、投资理念等迅速与成熟市场接轨。

    一年来,股指期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有序,市场交易较活跃,期现价格联动性较好,各合约都实现了平稳交割,未出现重大风险事件;市场监管严格有效、投资者行为理性成熟,没有发现严重违规行为,实现了股指期货平稳起步、安全运行的目标。

    从价格走势看,股指期货合约的价格始终紧密跟随沪深300现货指数窄幅波动,期货未出现独立于现货走势的行情。从市场成交情况看,交易量适度,85%以上集中在主力合约,没有出现“爆炒”远月合约的现象,这也符合成熟市场的特征。截至2011年3月底,沪深300股指期货顺利实现11个合约的到期交割。

    期现价差是衡量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一年来,股指期货合约的期现拟合度高、期现价差稳定,股指期货各主力合约的基差绝大部分时间都稳定在2%的合理范围内,交割日临近时,期现价差呈现进一步缩小趋势。而在境外成熟市场,股指期货上市后,一般需要2-3年才能达到这样的基差率。

    股指期货投资者开户理性有序,开户数平稳增长,目前已超过6万户,每日新开户数稳定在200户左右,没有出现“集中开户、突击开户”等现象。参与者多为商品期货老客户和股票市场经验比较丰富的交易者,不存在投资者盲目入市的情况。

    中国证券报认为,科学从严的制度和规则设计、创新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持续的多层次全方位投资者风险教育、全面严格的日常监管措施,是保障股指期货平稳上市、安全运行、稳健发展的四大因素。

    股指期货从严从紧设计的各项制度及规则,保证了市场平稳、规范运行。股指期货的标的为沪深300指数,组成个股权重分散,抗操纵性强;较大的期货合约价值和较高的保证金比率也限制了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和市场风险。

    中金所实行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审慎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这是为确保股指期货平稳推出、安全运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而进行的重要制度创新。任何金融创新必须适度,必须与市场的接受程度和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做好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中金所持续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资者教育,提高了参与者对股指期货产品的正确认识。严格的限仓制度以及大户持仓报告制度,使各类操纵市场及违规等行为难以实施。

    毫不松懈的严格日常监管措施将潜在风险提前化解。中金所注重强化市场一线监管,加强实时监控,排查市场异动。“五位一体”的跨市场监管协作机制,维护了股指期货市场的平稳运行。一些有海外期指投机经验的投资者认为,中国内地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力度和成熟度超出想象。

    短短一年间,股指期货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融入到资本市场的运行与发展中。股指期货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结构,改变了股市单边运行机制,促进了证券市场合理估值和内在稳定。股指期货也为市场提供了风险管理工具,避险功能开始发挥,培育了市场避险文化。

    券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步入市,将改变以散户为主的投资主体结构。截至2011年1月底,进入股指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有80多个。随着券商、基金、私募、QFII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的逐渐参与,股指期货市场的容量将进一步扩大,基于股指期货的各类金融产品将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股指期货的市场功能将进一步发挥。

    股指期货成功上市并稳健运行一年,标志着我国真正进入金融衍生品时代。中国证券报认为,股指期货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切实满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合理规划设计、强化监管,金融创新之路才能越来越宽广、越来越规范。有理由相信,在股指期货成功创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股权类、利率类、外汇类等金融衍生产品将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