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笔者刚从学校毕业时,正赶上了金融危机。那时候,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报道的主要论调,是“先就业后择业”、“期望薪酬降低”,以及“零月薪”的极端现象。
近段时间,“用工荒”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这个大背景下,大学生工资再次成了媒体关注的重点,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工资”的现象。2月19日,《重庆晚报》对网上一个名为《回家后,我无颜面对的事情:怎么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呢?》的帖子,给予了“充分”关注和“全面”报道。2月26日《华西都市报》报道,面对“用工荒”时不少单位给农民工开出待遇高于大学生的现象,成都人才市场专门开展现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求职者认为这很正常,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在如今这个时代,一个大学生在BBS上不经意间发的牢骚,就可能引发网络广泛地转载、评论,最终导致纸质媒体“被动”跟进、连篇累牍地报道。笔者不解,这些报道在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一个很明显的常识,行业、专业、地区差异、个人能力、供需比例等,在择业过程中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薪资高低,可以说,每个人在求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许都不一样,如果只对“个案”进行夸大和报道,极易产生误导。
就拿“大学生工资PK农民工工资”来说,不过是一些媒体在制造新闻效应、吸引眼球罢了。一些稀缺性岗位,如保姆、月嫂,其月薪超过大学生的起薪,完全正常。用工荒时代,一些单位提高薪资的背后,不过是在“抢人”,吸引人,留住人,但是,“高薪”是有限度的,况且,“高薪”掩盖不了农民工从事低端行业的重复性、单调性、上升渠道不畅通、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据中华全国总工会2月20日发布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称,整体收入偏低、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工作稳定性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职业安全隐患较多、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等六大问题,仍然是新生代农民工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做“比较”就不仅要看工资这个项目,还要考虑到其工作、职位等其他附加条件。可以肯定的是,一个读了几年大学的毕业生绝对不会是“脑残”,他们早就明白了“学历”不是衡量工资高低的唯一标准,也一定明白这种单项、选择性的比较是有问题的。况且,新生代的大学生难道只关注起薪吗?难道不了解“发展变化”这个道理?
早在几年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就显示,在7450名参与调查的青年中,85.5%的人感觉和以前相比,现在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多。负面新闻越来越多,这跟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定关系,但这背后还有媒体制造的新闻效应在作怪。媒体在浮躁心态下单纯追求“热点”、“卖点”,肯定会造成新闻报道中以偏概全的结果。
关于大学生“工资”的那些事,已经被媒体过度地消费了,笔者已然感觉到有些审美疲劳。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