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是一大亮点

2010年10月22日 08:0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魏雅华
    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对“十二五”规划是这样解读的:“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不要小看了这两个词的位置一前一后的互换。也许,我们如何赞美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怎么样的高度评价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都不算溢美。

    让我们来看看2010年中国经济的现状,也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是多么重要的战略决策。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总量达到 1.33万亿美元,日本今年第二季度的GDP总值为1.28万亿美元,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件事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过去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

    但我们还应该更加注重这样的事实:2009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仅为0.36万美元,而美国的人均收入为4.224万美元,日本的人均收入为3.87万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均收入尚不及美国和日本的人均收入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排名尚在全球的第106位。

    GDP总量全球第二,而人均收入全球的第106。也许,我们更应看重后者。更应看重强大背后的隐忧。

    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从“国富民强”转变到“民富国强”的理由。为了这个转变,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最鲜明的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即《公报》中所说的: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国需要的不是纸面的数字辉煌,而是实实在在的“民富国强”。只有如此,中国才不会貌似强大。

    不要错误地以为“国富”了,民自然会强。

    “大河没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听这话我们听得好顺耳、好耳熟。其实这说法可笑而愚蠢,错误而无知。

    河水是从来不倒淌的。如果大河的水总是向小河淌,那么大河的水又从哪里来?而小河里的水又往哪里淌?

    长江黄河之所以滔滔不绝,奔流到海不复回,长江黄河之所以天天向大海倾泻,万年水流不息,是因为有数十万条小河,数万条的支流水系,天天流入长江黄河。是小河小溪小泉在哺喂着长江黄河呵。

    大河里的水是不会向小河里流的。这既不是自然的规律,也不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可这说法我们说了几十年,几十年都是这样说的,可说了几十年也不能把谬误说成真理。

    这话应该反过来说,“小河没水大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这就对了。这才是小河与大河的关系。

    我们反过来推理:如果民不富,国能强吗?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民贫而国家能强大的。民贫必然国弱。

    至于两者的关系,民富是花,国强是果。民富是母,国强是子。是先有民富,而后有国强,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先有地基而后有大楼。这个顺序能颠倒过来吗?如果颠倒过来,又会发生什么?

    我们不是没有这样的教训,对于这样的教训,中国惨痛而深刻。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这将是中国又一次伟大的转变。我们如何赞美这一战略决策,如何盛赞这又一华丽转身,都不会溢美。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权力不与民争利才能民富国强    2010年03月06日
  • ·权力不与民争利才能民富国强    2010年03月05日
  • ·民富国强应成“十二五”共识    2010年10月18日
  • ·让百姓能消费敢消费    2009年12月11日
  • ·让百姓能消费敢消费    2009年12月10日
  • ·"用工荒" 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2010年03月03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