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市化强拆非民众之福

2010年10月14日 08:27   来源:京华时报    陈家兴

  百姓的命不贱,不到万不得已,岂会以命相争!说到底,还是一些官员缺乏基本的人文理念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宜黄强拆自焚事件,正进入理性的交锋。一个自称宜黄官员的人,以“慧昌”为署名写了一篇《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宏文,大谈“强拆推动城市化”。

  此人所表达的“强拆”逻辑,在一些官员身上有一定的普遍性。地方要发展,城市化要推进,基层政府和官员担子很重。你只要实际一干起来,就知道事情有多复杂,推进工作有多么难。不搞点强制手段,工作就推不动,就停滞,这还怎么干?还有什么新气象、新变化?哪来城市化?

  这是一种典型的官员开展工作的思维,都只是从官员的角度考虑问题。按照这种逻辑,百姓也有一番道理。官员道理与百姓道理就必然要发生碰撞,谁也说服不了谁,解决问题还怎能商量着来?极端强拆事件,正是这两个道理碰撞的必然结果。官员有权,百姓有命,彼此激烈对抗,必然导致矛盾冲突不断,又哪有国家的发展,何来一个“崭新的中国”,何解“权为民所赋”!

  纵观一些地方官员通过强拆推动城市化,根本上都未走出官员的“政绩门”。城市化也好,地方经济发展也罢,乃至打着为公共利益着想的旗号,其实际考虑的都是官员自身的政绩。不必讳言,官员都有正当的政绩诉求,不求政绩当官干什么?问题是为了政绩就可以不顾一切吗?就可以漠视百姓的利益和生命吗?难道政绩不应该是而且只应该是百姓生活的幸福、社会的安宁和谐吗?只有GDP,只有看得见的高楼大厦才是过得硬的政绩?

  就算有些官员搞强拆,真的不是为了自个儿的政绩,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着想,那也必须走过“利益门”。拆迁说到底,就是在博弈中调整利益。即使是为了公共利益,也不能漠视少数人的利益,也必须把各方利益公平公正地调整好。即使个别拆迁户“人心不足蛇吞象”,漫天要价,你也不能用强拆剥夺他的正当权益。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些地方官员非此即彼的思维,使拆迁中的利益博弈充满了对抗和暴力。如果找到第三种方案,这种利益博弈往往就能找到双方的平衡点。比如,官员觉得拆迁户是无理要求,大可以为其“让道”,哪怕是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也要尊重对方的权利。那么,这种思路下的利益博弈就必定充满理性。

  一意孤行搞强拆而出人命的官员,都未走过尊重、呵护百姓的“生命门”。不管公共利益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不管对方漫天要价多么无理,百姓若以命相争,难道就不值得搞强拆的官员警醒?难道他真的只是“人心不足”?难道就不值得官员重新考虑工作思路?百姓的命不贱,不到万不得已,岂会以命相争!说到底,还是一些官员缺乏基本的人文理念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不经过这“三重门”的强拆,必成中国发展的大障碍。经历这“三重门”的城市化,才是民众的福祉。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