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待神木模式变为神州模式

2010年09月14日 11:13   来源:沈阳晚报   王石川

  郭宝成,这个因为神木全民免费医疗而全国闻名的县委书记,因为卸任,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郭宝成对记者表示,自己将在人大的位置上更好地为全民免费医疗、为民生事业鼓与呼。他也预言,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解决这个问题已经为期不远了。“‘十二五’期间肯定会有一些地方借鉴神木模式。”

  (人民网9月13日报道)

  一句“‘十二五’期间肯定会有一些地方借鉴神木模式”,让人充满无限憧憬!

  众所周知,教育、医疗、住房是我国新时期三大民生问题,坊间甚至有人将之戏称为“新三座大山”。如能及时化解这三大民生难题,就必能纾解民怨,凝聚民心,提振民众士气。开风气之先的是陕西神木县,他们的全民免费医疗被冠以“神木模式”。

  实践证明,神木模式运转得很成功,很得民意。神木模式之所以能够运转,绝不仅仅是一些人认为的神木财大气粗,有充裕公共财政,事实上,在陕西,神木并不是最富的县。笔者认为,神木模式成功有两大原因:

  其一,有决心。正如郭宝成所称:“中国任何一个县域,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借鉴神木模式。因为(该模式)具有普遍性,保障水平可以因地制宜,穷一点的地方报销水平可以低一点。搞不搞免费医疗,其实关键不是有没有钱,而是一把手的执政理念问题。”事实上的确如此,神木推行“免费医疗”,总共就花了1.5亿元。

  其二,有策略。神木模式是全民受益,这项改革不是损害一个群体的利益来填补另一个群体的利益,如此一来就减少了阻力。正如相关报道所称,在神木医改中,官员的医疗保障几乎保持了原来的水平,而职工和农民的保障水平都与干部在同一个水平上了。“公务员没吃亏,占了点小便宜,农民占了大便宜。”如此一来,必然皆大欢喜,易于推进。

  更值得欣慰的是,神木模式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民生是高回报的投资”。郭宝成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即使是算“经济账”,政府也“赚了一大笔钱”。这就颠覆了一些人的成见,不少官员总认为,民生需要投入,只能烧钱无法获利,其实,民生工程做得好,同样能获利!当然,民生工程不能仅仅为了获利。

  既然如此,其他地方在财政可行的条件下,不妨也施行免费医疗。由此,笔者想到了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一番感慨。在接受记者采访“广东能否复制神木模式”?廖新波铿锵回答:“完全可以!神木现在人均一年的费用不到400元,就已经做到90%的报销率了。换到广东,1亿人,需要400个亿,才多少钱?抛开GDP的观念,抛开部门利益的困扰,完全站在人民群众看病的问题上,为什么解决不了?”廖新波的话一针见血,切中肯綮,再联系到郭宝成的话,可以说,神木模式确实完全可以复制。不复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民生无小事。欲从源头上解决老百姓几千年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免费医疗或可一试。只要真正把民众的看病难、看病贵放在心上,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真正树立民生为重的理念,我相信,神木模式一定会推广为神州模式。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免费医疗别跟着书记离开    2010年09月11日
  • ·又一个让人心动的“免费”    2010年06月28日
  • ·政府大赚论,当注入后医改灵魂    2010年06月07日
  • ·如此“政府大赚”百姓喜欢    2010年06月06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