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定电话定价权去年下放运营商之后,移动本地电话定价权今年有望也下放运营商,这意味着我国移动电话资费还有较大下降空间。据悉,工信部已制订相关征求意见稿,鼓励运营商通过“单向收费”等手段降低资费。(8月16日《重庆晚报》)
客观地说,这回移动本地电话资费改革,又给消费者创设了一个利好的消费预期。尽管这次改革主要调整了电信资费的价格管理形式、不涉及具体资费标准的调整,但是,它关涉最为敏感的“价格管制”问题。换言之,原来这些电信业务资费均实行政府定价,电信企业推出各种资费优惠套餐,都需要经政府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审批。现在,企业有权了,在“通知”规则下,可以爱怎么便宜就怎么便宜了。
如果孤立地去看,这真是有点“挥泪大甩卖”的感觉。但是如果放在电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考量,再仔细研读一下资费改革的清单,也许,“鼓励”的说辞就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了。电信资费究竟贵在哪里呢?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何霞指出,其实移动本地通话费不高,主要是长途和漫游的问题。只将本地电话定价权交由运营商,显然有点避重就轻。这是其一。
其二,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固话定价权去年下放运营商,当时也是这么“鼓励”的:“放松管制后,固话和小灵通话费有望进一步降低,尤其是月租费也有望进一步降低,乃至取消。”然而一年已过,效果怎样?
其三,“我国的主要信息产品和服务资费水平依然偏高”,这是真的。去年手机话费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77%,而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15.9%,这反映资费水平偏高,国际上,应用成本占到1%以下才比较容易实现普遍服务。
由此来看,降价空间是大大的,价格管制放开了,“鼓励”也来了,用户的春天就真的到了吗?恐怕不宜过早乐观:一方面,价格放开不等于竞争放开,真正能撼动价格坚冰的只有开放有序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在“鼓励”这个词汇上,我们是有很多经验的。电信资费降到合理水平,迟早是大势所趋,要让消费者真正得实惠,不能只靠宏观政策,也不能依靠企业“便宜行事”,还得靠成熟开放的市场机制。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