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控松动与德国八成青年租房

2010年07月16日 10:51   来源:中国网   周明华

  13日这天读到两则关于调控房价的新闻,一则是新京报讯,近日,部分媒体报道称“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关政策可能取消”、“三套房贷放开”、“国资委授意央企拿地”,引发关注。12日,住建部、银监会、国资委均对这几种说法予以否认,意指房控不会松动;其二是京华时报消息,德国有近八成的年轻人租房住,有过六成的居民租房,租房比例高,主因是德国法律给予承租人近乎完美的保障。

  日前,由住建部负责实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房租暴涨原因调查工作结束,得出了一个几乎让人大跌眼镜的结论,这轮房租暴涨的罪魁竟是充当“二房东”身份的中介。从连日来的舆情分析,该结论只能获取“网砖”,难闻掌声。现在房租之所以让人感到高不可及、涨幅较大,那是因为不能购房和面对房控国策信心尚在的未购房者在不断增多。这些无房但又需房憩息的居民多起来,租房的硬需求增加,便有房租嗅出“利味”而水涨船高。

  所以不用住建部这般大动干戈,百姓早就心知肚明,这轮房租暴涨的祸根,仍是近年来暴涨上来而现在却不愿堕回原位的房价。那么,又是谁在踢着房控这只皮球呢?我认为有两个主踢者:一是房市监管的政府机构,一是以银监会为“娘家人”的金融机构。我一直纳闷,房价收入比这些年有的地方高过10了,缘何物价部门与房管部门会集体保持沉默。我国价格法规定,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等,政府在必要时可实行政府定价。

  而今我国房价几乎摸到天际,让中国年轻人工作近四十年才能勉强摆脱“房奴”枷锁,应该说,房价已是当前中国最根本的民生第一号难题,物价部门岂有一丝理由不来劲,只是“抓小放大、抓弱避强”;再说第二个主踢皮球者——金融机构,各大商业银行是企业,企业就得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果我们的房控政策过度仰仗银行的苍生意识的回归,那势必是一厢情愿。最后,当房价回调需要银行不得不“割肉”之时,往往就是房贷政策悄然被一些地方变相撕破之际。

  德国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去租房,那是他们的政策软硬环境导引着公民那样做。先是《民法典》等多项法律对房价与房租价格进行很严密而细致的法律规定,制度性保证了德国几十年未涨房价;而对房租的上涨管理,德国几乎可以用苛刻来形容。比如,房东要涨房价,需书面陈述理由,并有三个例证,否则租房者可以起诉。即便整体房市决定了房租要涨,也得严格按规定程序行进,房东的房租涨幅若超20%即属违法。于这把法律刀之下,德国几乎没有房东去做这种得不偿失的任性涨房租的事。

  可见,德国包括物价等政府部门对房价、房租的由法律主导下的成功监管,可以成为我们当前房控工作的一面镜子,好好照出我们监管制度上缺失的部分。还是那句老话,我们社会当前亟待各级楼市监管机构尽快从房市“暴利泥沼”中拔出“泥腿”来,及时廓清裁判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公开而有力地打击囤地、囤房、炒房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房价回归它应处的理性位转瞬,而暴涨的房租当然会很快归位平实。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