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6540万套空置房不是模型

2010年07月09日 07:14   来源:北京晚报   苏文洋

  中国究竟有多少空置房?你问住建部,肯定回答不出来。你问统计局,肯定也回答不出来。这个事情得问电力公司抄表员。据昨天《北京晨报》报道:国家电网公司近期在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零,这些空置房足以供2亿中国人居住。为了印证这一调查的准确性,我昨天下午特地请教北京电力公司有关人员,他们认为抄表员提供的数据真实可信。我想:为强化数据的真实性,必要时还可以请自来水公司抄表员帮忙。这么热的高温天气,某户如果几个月既不用电又不用水,绝对与低碳生活无关,完全可以认定为是空置房。有些事情,调查起来似乎很难,如同无处下嘴的刺猬。但找到路径,得来全不费工夫,比曹冲称象还简单。

  银行去年天量放贷,在推动楼价迅速蹿升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房屋空置率。谁也不能否认,高达6540万套空置房屋的资本金,有相当一大部分是从银行放贷出来的。

  面对如此之高的房屋空置率,美国高盛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近日对一家中国媒体表示,中国房市泡沫的风险已除去,中国政府做得非常非常出色。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个奥尼尔,有一篇《美国房价仍未触底》的文章,刊登在7月3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卷首。他在文章中说,为了测算不利因素对于美国未来房价的影响,高盛构建了一个涵盖美国20个大城市的模型。“通过模型我们得出,如果房屋空置率上升1%,则一年之后房价会下降1.8%(两年之后会下降5.4%),而当月可售房屋数量增加1%会使得房价在一年之后下降3.2%,两年之后会下降5%。另外,较高的借款成本也会对房价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如果名义抵押贷款利率上升1%,则房价在一年之后会下降1.7%。”他表示,在经历了此前的大幅下跌之后,美国房价从2009年初开始企稳,并且,估值已经回归“正常”水平。但必须时刻警惕的是,政府房地产政策的暂时性提振效应正在逐步淡出,过度供给和较高的抵押贷款违约率仍然充斥着房地产市场。

  一面大唱中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已除去,一面用模型分析美国较高的房屋空置率预示美国房价还会下跌,奥尼尔大概以为中国的6540万套空置房屋对楼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实在令人奇怪,美国房屋空置率上升1%,两年后房价会下降5%,这个模型到了中国怎么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在中国文字里,模是木头做的,型是土做的,奥尼尔的模型究竟是木头还是土坯?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怎么模型离开美国就狗屁不是了呢?

  倘若6540万套空置房屋数据可靠,中国房市的泡沫不是风险已除去,而是风险犹如堰塞湖,高悬在中国经济的头顶上,亟待政府拿出积极稳妥的办法排除险情。现在的楼市有点像酒吧里的搭积木游戏,楼价已经搭得够高了,再往高搭随时可能垮塌。想下来也不那么容易,一根一根往出撤,搞不好也会哗啦啦。不慢慢往下撤,也是不行的。楼价现在不降,房屋空置率将会快速攀升,今后的降价幅度只会更大。毕竟,6540万套空置房不是模型,是比模型更具象的实物。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