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水价上涨,自来水公司不过替人挨打

2010年06月03日 07: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赵志疆

  近日,一位参加了近期国家发改委水价成本公开座谈会的人士称,国家发改委要推进水价成本公开化改革,地方物价部门却持反对意见,因为水价中有很大比例的成本不宜公开,如政府的一些不合理行政性收费,也附加在水价中。(《21世纪经济报道》6月2日)

  尽管一轮又一轮的水价上涨早已令人身心俱疲,尽管要求公开水价成本的呼声日渐强烈,但多半无疾而终,水价成本里面的“水”真的很深。以此观之,此次座谈会依然未能给人带来更多惊喜。

  它的最大亮点莫过于,自来水公司原来一直是民众的“假想敌”,它们明确表示赞成水价成本透明公开,以期尽快理顺价格机制,解决自来水公司的长期亏损。为此,自来水公司代表粗略列举了15项不应附加在水价的成本项目。然而,物价部门认为公开水价成本“条件不成熟”,因为“水价中有很大比例成本为不宜公开的成本”。至此,我们终于明白,水价不断上涨与自来水公司长期亏损为什么尴尬共存——貌似主导涨价攻势的自来水公司,原来只不过是“替人挨打”。

  公众普遍认为水价是“自来水本身的价格”,实际上,尽管“15项附加成本”没有披露,但水价成本至少包括三个重要部分:水资源费成本、输配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其中利润属于自来水公司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不过是假自来水公司的名义收取费用。正因如此,自来水公司想要扭转亏损,就不得不策划价格攻势,而不利的分配地位却使其自身不足以缓解危机。在不断的价格攻势中,站在公众利益对立面的自来水公司怎能不“替人挨打”?

  作为自来水公司的上级主管单位,水务局负责制定水价和管理、使用相关资金。那在水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水务局到底做了些什么?就在自来水公司叫苦不迭的同时,《广州日报》披露:深圳市人大代表在6月1日的预算审计会议上,质疑在编人员700多名的深圳水务局1.3亿元人员支出费用。水务局领导表示,人员支出增多不仅包括工资,还有体检费、企业年金、补充医保、住房公积金等。

  每人年均18.5万元,即使在薪资相对较高的城市,如此收入也令人艳羡——深圳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不过46723元。一方面是公众对水价上涨备感不满,另一方面是自来水企业坚称“长期亏损”,面对水务局丰厚的福利待遇,公众不由得问——那些经自来水公司收取并交由水务局分配的费用,究竟是用来“养水”还是用来“养人”的?如此语焉不详的部门预算正是“不宜公开”的具体体现,而这也正是深圳市人大代表“炮轰”的关键所在。

  也许我们有必要把目光从水价本身转移到成本构成上来——水资源费用之外,其他各类配套设施的费用是否有必要以“水价”的名义征收?如有必要,是否也应像“收费还贷”一样列出废止时间表?此外,本该用来“养水”的费用,是否可以用来“养人”?如果可以,应遵循怎样的配额?又该拿出怎样详尽的预算来接受公众监督?

  只有公开了成本构成,才能使下一步公开水价成本成为可能。所以要真正理顺价格机制,首先就应从公开那些“不宜公开的成本”做起。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