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至17日,南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组织了110名工作人员,对该市3个经适房小区进行拉网入户调查,两天时间里,对7564户住户进行核查。核查时没在家的住户,其房门上都贴上了10天内到监察支队接受调查的通知。核查显示,经适房七成房门敲不开,已查者二成非户主。(5月24日《工人日报》)
检视之下不难发现,对经适房系列腐败案的关注,以及对经适房腐败链条的讨论,公众和社会舆论从没有停止过。最典型的观点出自茅于轼之口,按他的说法:经济适用房既没效率又不公平,只有毛病没有好处,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消。而现实情况是,经适房承建以及分配过程中固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罪不至死”: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内,经适房还是能很好地起到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作用。
经适房在短期内不可能取消,经适房领域腐败多发需要整治,也是不争的现实。但是,尽管社会舆论对经适房空置率、经适房小区停豪华车屡有报道,但具体到一个地区经适房被不正当分配的数据,各地职能部门从来都没有权威地给出过——尽管经适房腐败案多发暴露出经适房分配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地方政府没有正面触碰的勇气,更不用说进行全面、严格的核查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宁此次的做法,展示了其“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不管是显得有些“低技术含量”的拉网入户调查,还是“高技术含量”的对照房屋产权登记数据信息系统、建立限办产权信息登记系统;抑或是事无巨细地对经适房转让、租赁、出售信息全面取证,从业主水电、物业等费用信息入手辨别经适房空置……南宁的做法告诉我们,想严查经适房,少的不是办法。
但是,不难猜测,南宁此轮严查经适房的经验,短期内很难被其他城市和地区效仿、借鉴:如果没有政策的推动与权力的介入,没人愿意“费力不讨好”地做这件事——很多城市和地区似乎更愿意用建设更多保障房作为挡箭牌,回应公众的质疑。而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多建”的下一步,必将伴随着新的腐败。因此,核查经适房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清理整顿,更是为下一步保障性住房的公正公平分配,寻求可供参照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其他城市和地区对经适房核查的“南宁经验”熟视无睹,国家相关方面是否应该出台全国性的促进政策,确保各级地方政府尽早行动呢?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