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的药品利润是怎样“炼”成的(图)

2010年05月18日 07:24   来源:大众日报   陈一舟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一种出厂价 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开药医生获利最多。(5月17日《新京报》)

    1300%的利润是如何分配的,其实大可不必操心,总之我们只要弄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就足够了——看病贵的根源就在于“1300%的药品利润”,至于这些利润医院拿多少、医生得多少,就不那么重要了。我们更需要讨论或者思考的是,这1300%的药品利润是怎样“炼”成的。

    看上去挺玄乎、挺复杂,说白了很简单:层层的加价,高额的回扣,甚至还有串联式的猫腻。药品从生产厂家到达患者手里,其间还间隔着医药采购商、医院等诸多环节,衍生着诸多的利益宰割者,人人都要分一杯羹——所以,出厂价15.5元的药品,最终让患者以213元的高昂代价埋单。还值得一提的是,出厂价15.5元的药品政府物价部门的指导价竟然是136元!个中原因,发人深省。所以,与其说药品是唐僧肉,还不如说患者是冤大头。面对高昂的药价,患者根本就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纵然明知被宰,也只得“逆来顺受”。

    以药养医、医生回扣的问题,被诟病已久,但却屡禁不止。舆论似乎习惯归咎于制度惩处的不严厉。很多人就说,一些发达国家医生如果出现医疗不良行为会被吊销执业资格,而国内对于医疗不正之风的惩处实在是过于“轻浮”,警告、批评、扣发奖金,顶多是开除了事。这是事实,不过,制度惩处不够“严厉”却未必是医疗风气恶劣的唯一原因。

    在我看来,制度的监控不力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自于职业操守的群体沦丧。现在的问题正是,各种医疗潜规则正在成为公开的明规则,医德被利益赎买。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坚守医德者就成了另类,譬如前不久媒体报道的“两毛钱处方”。“两毛钱的处方”本是正常,因为医生就该“花最少的钱让病人治好病”,可在群体性价值趋向的反衬下,这种“替病人着想”的医生自律感太过稀有,“两毛钱处方”才被无形中上升到了道德标准的高度。

    所以,1300%的药品利润是一个“多重命题”,关乎医疗体制的改良、监管机制的规范,关乎管理公权力道德和医德医风的提振,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规则的推进,可谓“一个都少不了”。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