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鞋袭任志强看似搏击实是博弈

2010年05月09日 07:49   来源:京华时报    徐立凡

  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刚说完“我是中国人最想揍的第三个人”就在大连遭遇“鞋袭”,差点让鞋给揍了。事件以一双落满灰尘的皱巴皮鞋开始,以任志强“那人不是购房者,他连首付都交不起”的评论结束,以一种轻快的口吻在微博传播,其中包括潘石屹。整个过程充满戏谑。

  从一个成熟社会应该具有的宽容度而言,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即便是任志强这样一位从来都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不惮以“毒舌派”姿态横闯地产江湖,让不少人牙根直痒的“大炮”,只要他诚实纳税、合法经营,就没有权利不让他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声。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房地产市场既关乎经济增长,也关乎民生利益,政府、开发商、投机客、房奴无不侧身其间,利益关系盘根错节,话语权和金钱争夺无所不在,如果参与各方均能理性说话理性博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过,“鞋袭”行为和故意对“鞋袭者”的腰包予以轻蔑评价,不叫博弈,那叫搏击。

  “鞋袭男”的恼怒是可想而知的,任志强何尝不恼怒?否则不会在演讲后还要攻击一下对方买不起房。恼怒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戏谑式的过程背后,是非常真实的情绪表达。从多数受众的角度说,当任志强一次次以金钱多寡论英雄,以社会阶层划分住房资格,对这个社会的多数低收入群体充满嘲弄的时候,实际上是忘记了社会的应有价值体系要远为丰富得多。而且,以金钱、阶层划分是最危险、最容易隔离社会共同感的一种方式,即使看钱说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应世的潮流。这种极端的划分方式,让他对于房地产市场制度层面的一些深入思考也变得不招人待见。尽管他对于充当开发商代言人的角色颇为乐意,但不可避免地,许多人会将对楼市的不满情绪集中到他的身上,而他的奇谈怪论特立独行,也成了人们对开发商普遍道德疑虑的印证。

  任志强的说话难听和“鞋袭男”的大力一掷,表达的是楼市供应商与消费者两端近乎“敌对”的关系,这种交互关系本不应该存在于一个健康的市场。这也从侧面表明,调控楼市是多么必要。不仅如此,还应该为楼市的商品属性和公共属性给予明确定位。有了这个定位,开发商怎么说话,购房者该不该扔鞋,就有了衡量标准。

  因此,当论坛上的开发商和论坛下的听讲者之间的交流演变成体力活儿的时候,楼市的演变当然就成了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