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央企撤退 楼市“去泡沫化”开始

2010年03月24日 08:11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既不是迫于舆论压力,也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在嗅到危险气息后的主动离场。当人们还在为“真退出”还是“假退出”打口水战时,楼市“去泡沫化”进程已经开启。

  国资委“禁令”出台一周,有人拍手称快,认为央企是炒高房价的始作俑者,楼市就此将崩溃;有人认为“强令”央企退出房地产调控过度,有违市场化原则;更多的人则怀疑调控效果,认为房价难以下降。总之,市场无一例外地将此看作楼市调控政策的延续。

  实际上,自从去年年底楼市调控政策频出以来,房地产业就已经被贴上了“高危”的标签。一些央企从房地产撤出,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手段,还不如说是在风险显现之前的提前离场,是典型的顺势而为的市场化选择。

  央企争“地王”,客观上抬高了“地王”周边的房价,但央企不是楼市泡沫的根源。楼市泡沫早已出现,而央企争“地王”是在2009年这一轮泡沫中才出现的。一大批主业与房地产毫不相关的企业抢地,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纯粹是资金逐利的本性,是其轻易获得下浮10%利率的低成本贷款所显示出来的先天优势。

  此外,批评央企争“地王”的声音已持续快一年了,监管部门此时才出政策,其出发点显然不仅是调控楼市,更多的是规范地产投资秩序,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温家宝总理23日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规范国有企业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行为。这种提法透露出调控的范围已从央企扩大到国有企业,值得关注。

  作为本轮泡沫中的主力,央企退出房地产的举动,已发出楼市“去泡沫化”的信号。

  监管部门对风险的判断是深思熟虑的。当前楼市面临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泡沫风险,已成为压在房地产市场肩头上的“三座大山”。

  从政策上看,虽然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并没有如预期中推出暴风骤雨般的二轮调控措施,但民众对高房价的质疑实际已把调控政策“逼”上日程。从去年年底以来连续出台的一系列税收、土地政策,很多还处于从中央到地方的落实阶段,未来这些政策如一一兑现,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

  例如,国土部要求今年政策性住房用地要占住房建设用地70%,且要落实到拟供地块上。而2009年北京计划政策性用地占比仅46%(实际执行数至今未公布)。再如,可查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8月,全国保障房建设投资仅完成去年年初计划的23.6%。如果70%政策性住房用地政策真正落实,其冲击力可以想象。此外,物业税会否出台、招拍挂制度改革等都是未来房地产市场所面临的来自政策的不确定因素。

  从资金上看,涉及房地产的消费和开发贷款、房企资本市场融资、地方融资等都已被监管部门“点名”,要求高度重视这些资金背后所蕴藏的风险。国内约四成甚至更多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已上调。去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是建立在2.5万亿元个人住房信贷、6000亿元房地产开发信贷以及从难以查清的其他渠道进入楼市的信贷资金基础之上的,今年失去天量信贷资金的支撑,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将难以为继。

  此外,今年加息的风险也将增加房地产开发成本。目前利率水平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有较大的上调空间,房地产作为高负债率行业,利率风险不容忽视。

  从泡沫风险来看,房地产面临的形势尤其不容乐观。去年很多城市城区房价涨幅超过50%,不仅在中国,这一景象在世界历史上都很难看到。从陆续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中,不少房地产公司都认识到目前价位已偏离购买力太多,投资因素已远超实际购买因素。

  有研究机构根据房屋租售比、投资性购房占比、房价收入比、房价与GDP涨幅比四指标来衡量目前京沪深楼市泡沫化程度,结果显示,三城市租售比达到国际水平的4-7倍,投资性购房占比全部过半,房价收入比全部超过15年,房价涨幅均超过GDP涨幅5倍。泡沫化已走到危险边缘。(下转A02版)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法律之手可抑制楼市泡沫    2010年03月24日
  • ·中国楼市泡沫将破裂是一个误判    2010年03月08日
  • ·楼市提案缘何占据半壁江山    2010年03月04日
  • ·谨防楼市泡沫搞砸海南旅游岛    2010年01月1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