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十几亿贷款被挪用”意外曝光让人很意外

2010年03月18日 09:08   来源:千龙网   赵勇
    上海江桥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挪用13.2亿京沪高铁专项贷款,用来进行土地开发等无关项目。这么一条重磅消息,却因为媒体偶然获得的一份《审计移送处理书》得以曝光,实在是相当奇怪的一件事。

    3月17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对这笔专项贷款被挪用一事做了详细报道,上海市纪委等部门也已经介入调查。但纵观整个报道你会发现,这么大的一件事,其处理过程却一直是闷在罐子里面摇,各个部门都已介入,连上海市主要领导都已经对《审计移送处理书》连续批示三次,但事件的处理过程一直密不透风,很有一点“公众不得与闻”的味道。如果不是媒体记者拿到了那份《审计移送处理书》,恐怕这件事很可能就会风过了无痕,被当做全没发生过。

    整个环节当中,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国家审计署2010年第2号《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果》中也未见提及。为什么这么大的事在审计报告里不提呢?报道没有给出答案,我想,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给出答案的——有些事可以做,但不能说。

    审计是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就是要从资金使用中寻找问题,并披露给大家知道。如果发现问题却不在审计报告里体现,那么,审计报告还有什么公开的必要呢?前几年,国家审计署曾经刮起过几次审计风暴,直接点名那些违规使用资金的部委,让舆论很是激动了一阵子。京沪高铁20亿专项贷款这么大的事,审计部门必然盯得很紧,资金被挪用,也应该早就被发现了,《审计移送处理书》说明了一切。但审计部门发现了问题,距审计部门让大家都知道出了问题,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么大的事情,纳税人委托审计部门跟踪审计,审计部门为审计对象“避讳”,无异于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损害。

    一家公司挪用专项贷款,不是小事,审计部门不向公众披露发现的问题,也不是小事。不把这个关系搞清楚,“十几亿贷款挪用”意外曝光一事,其意义就会很有限。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