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市场逻辑告诉我们机会再一次来临

2010年01月29日 07:5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张立栋

一段时间以来的股市连续下跌让人们发懵——这到底是为什么?

  人们似乎到现在才突然明白,实体经济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一切的“顿悟”又似乎是被一个关键词所左右,那就是货币因素。

  普遍的解释是,过去的股市上涨,其支撑在于货币持续大量的供给,而非实体经济真的很乐观,现在,政策水龙头收紧了,于是真相开始浮现。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逻辑感也很强。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我想说的是,流动性的泛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2009年大额度的货币投放可能造成通胀的结果其实早就被市场充分评估过了,市场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消化。而把此轮下跌归结为由于担心通胀引发货币政策拧紧则显得过于简单化。

  我还想说的一点是,在市场主要推动力量的大型投机机构那里,并不存在投资策略转向的准确时点,那种一有风吹草动就认为是“大机构”在抛售的猜测不但缺乏根据,而且对自己有害。

  我看到许多财经评论家们似乎是突然之间一起“发现”了流动性会从宽松到拧紧这个问题一样,在那里惊讶于货币的泛滥以及收紧流动性之后可能给市场带来的重大冲击。

  他们会说,“货币政策在收紧,再加上公司盈利不理想”于是,股市开始这一轮惨烈的调整。一切听起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我认为,就市场而言,这样的判断顺理成章,却有错位之嫌。

  不妨来看这样一个经过无数次市场检验后的逻辑关系:通胀初期,部分物价开始上涨——购买的追涨作用下公司业绩上升——于是股市上涨——财富效应增加——进入全面通胀——国家开始调控——于是金融紧缩——股市开始下跌——企业融资困难——公司业绩下降——就业率下降——消费低迷。

  在这一系列关系中,我们现在处在哪里?

  在你认为正确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过,考虑到最后两个环节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无论现在我们处在哪个环节,管理层都有可能启动逆向调节的措施。而且,如果坏消息足够多,市场反应足够强烈,这种措施就会更迅速和直接。

  现在,市场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坏消息。

  随之而来的是什么?是货币政策不露声色的变化,我们已经看到,连升两周之后,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在本周二维持变,此外,同日央行并未进行正回购操作,因而当日回笼量仅为100亿元。这说明什么?我不说您也猜出个八九分了。

  还想补充一句的是,对市场是纯由流动性而非实体经济好转支撑的说法我认为值得商榷,因为再好的实体经济如果没有相适应的货币数量支持,同样也会走向衰退,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决不是两张皮。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