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消费特点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的紧迫性

2010年01月28日 07:1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司红华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余悸。扩内需从未被如此寄予厚望,诸多政策相继出台,如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消费券免费派发……但从公开的数据看,虽不乏亮点,但少见璀璨。消费,特别是作为农业大国的农村消费,到底该如何有效启动?本人认为,农民舍不得花钱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滞后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压抑了农村消费力的释放。

  那么,这种社会保障的缺失在多大程度上制约了内需释放?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在哪里?怎样解决?作者试着结合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现状、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出发进行探索。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特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虽然近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但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仍高达75%左右,但这个占大多数的人群,其消费规模却非常小,且日益萎缩。据统计,早在1978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例为67.6%,而到了2008年,该数据却降为32%,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城乡间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从消费支出比看,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为2.68:1,而到了2008年,该数据却变成了3.07:1。

  二是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明显下降。该项数据在1990年为0.85,到了2006年降为0.74,消费倾向低走意味着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下降,这又进一步导致我国总体消费率降低。

  建国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从1952年的78.6%降为2007年的36%。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为77%,也即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

  消费率持续低,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在逐年下降,按支出法测算,2002-2005年分别为43.16%、35.13%、38.17%、36.11%。

  三是农村居民消费主要仍然集中在吃穿等温饱型消费上。据对广西某市农民消费状况的调查,2008年,该市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总数的52.27%。从全国来看,据统计,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中,仅吃、穿两项就占了63.9%的比例,其中吃占43.1%的比例。而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在消费中的比重早在1993年就已经为50.3%,到2001年已经降为37.9%,进入富裕阶段。

  当城镇居民已经从满足吃穿为主的温饱型消费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过渡时,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却仍只愿意并且只能主要为吃穿“买单”。

  二、我国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容量预测

  我国农村居民所蕴藏的消费潜力惊人,而且其所蕴藏的消费潜力大多以刚性需求支出为主。

  首先,我们从家庭大件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看,其至少和城镇居民相差10年以上。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拥有生活耐用品除移动电话、摩托车和彩电比例尚可外,其他都较低,如在城镇居民家中基本处于饱和的电冰箱在农村的每百户拥有量仅为28.26%、洗衣机为20.93%、空调为7.67%、微波炉为9.88%、热水器为17.33%、家用计算机为3.6%,这意味着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及消费产品还远未得到挖掘。

  其次,从我国农村家庭的储蓄状况看,存款数额居高不下。

  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达166617亿元,按照全国4.4亿户家庭数计算,户均存款37867.5元。综合城乡收入差异、城镇居民在基金、股票等金融产品投资上的偏好以及农民的储蓄意愿更强等因素,农村居民家庭户均存款应在2万元以上,且该数据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

  三、全面推行农民社会保障的经济效用分析

  全面推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毫无疑问在财政支出上将是一个大数额,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支出带来的社会效用。

  首先,完备的社保体系能有效地稳定农民收支预期,消除后顾之忧,促进即期消费。这也符合库存理论原理,即集中库存的安全存货远小于分散库存安全存货之和,因此无论对居民家庭还是全社会来说,预防性保障措施都是必要的。同时,个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消费所预留款项远远高于某些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几率和预期消费的乘积。而假如保障体系健全,每个人只要交纳一点点钱就可以满足保障需要,将大大促进即期消费。从宏观角度匡算,如果我国每户农村家庭能把家庭储蓄每年的增长部分用于消费如大件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则全国每年可新增七八千乃至上万亿的消费拉动,按照2008年我国GDP总量估算,能拉动3个点的经济增长,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贡献的结构比例。再大胆假设,如果我国农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能够达到城市的一半,将至少带来3.63万亿元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更是惊人。

  其次,是庞大的社保资金还能为国家建设增加资金来源。政府的社保支出部分并不是进入沉没账户,其资金完全还可以用于对重大工程或者民生工程的支持,这在我国并不是没有先例,如海南洋浦等民生项目的建设就通过资本市场从我国的保险基金获得了支持。因此,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可以起到一石多鸟的效用。

  四、现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以农补工、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经济的政策,因此对农村的索取较大,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投入也是长期不足抑或有的就是没有的。概括来说,现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总量仍偏低。国家在“十五”计划中曾提到,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中的占比要达到15%-20%,但从目前实际支出看,该比例仍未达到,仅为12%左右。而且在这些支出中,对占全国总人口75%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社会保障总量支出的13%,比例明显偏低。

  二是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保障投入的现象严重。

  早在2000年前,不少地方就开始公开拍卖、出售公办的卫生院、医院,使得农民看病负担加剧,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住不起院现象普遍。从数据看,2005年,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开支的比重仅为1.0%,该数据美国为21.8%,我们的近邻日本为17.8%,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达到3.5%,由于城乡公共服务力量投入的差异,我国农村更是成了卫生投入的低洼。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存在多口管理现象,部门之间配合协调能力弱。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存在多个政府部门职能交叉,如低保、五保等社会救助归属民政管理,新农合归卫生部门管理,社会养老又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

  同时新农合与城镇医疗保险又在不同制度框架下运行,这种多头多框架的格局既不利于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也容易造成重复参保和低效率运行。

  四是现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吸引力不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承包制的推行,建立在集体经济之上的农村合作医疗和五保供养制度等逐渐失去依托,原本就不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更加严重,与城市相比,农村不仅缺少工伤、生育、失业等项目,已有的保障项目也因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难以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目前,虽然参加新农合的农村居民已经达到8亿人,但因受门诊不能报销、住院报销比例低等制度限制,农民医疗的实际保障待遇水平与城镇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在养老保障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完全积累制”式社会保障方式由于基数低,加上政府不拿钱、集体补助常落空,到2007年只剩5000万左右的农民仍在坚持。近年来,我国不少省份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各自出台了新的不同政策,前不久,从国家层面又出台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说明政府对农民是十分关心的,但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由于起步晚、经验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以及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尚不合理、财政补贴仍较低等原因,的的确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对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建议

  针对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弥补和解决:一是政府应该调整支出方向,改变对农村投入水平偏低的状况。一方面让农民承担与收入水平相当的个人投入比例,该比例可以随着农民收入增长的提高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还是要加大财政的补贴力度,反哺农村。最好,国家根据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投入的比例,对农民投入相同比例的资金,以示公平。

  二是要从心理上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保障建设的现象。地方政府不能有经济发展目标优于社会发展目标的想法。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它的“二次分配”作用不仅改善了财富再分配,促进了社会公平,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的融合和和谐,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能使经济保持长久的活力。产生这种现象的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条就是目前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设计还不合理。

  三是应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的农民群体予以区别对待。如对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可以直接纳入城市社保体系。对于回乡的农民工要做好社会保险转换接续,建立“便携式”账户。一定时候可以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账户资金统一,都划归个人所有,方便随身携带。

  四是要继续保持并规范社保基金的合理运营。加强监管,切实保障社保资金的安全和增值。当人们预计到未来养老金给付将提高时,将直接刺激他们减少当前预防性储蓄。

  目前,我国的社保基金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运营,自2000年成立到2008年10月,年均投资收益率为8.92%,超过同期的年均通胀率6.54个百分点,实现了保值增值目标。

  但与发达国家的运营相比,其成绩并不算理想。

  五是健全农村居民保障体系先要解决医疗和养老问题。

  我国农村居民的的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已经降到49.1%,消费结构已经完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但因病致贫的现象仍十分常见。《2008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住院病人平均医疗费用为4973.8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才4140.4元。另外,由于无钱养老等问题,我国农村老年居民的自杀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令人叹息。

  如今,由于计划生育,中国农村一贯推行的“养儿防老”模式已越来越行不通;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城市吞噬……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面向所有公民的制度,普惠和公平是基本要求。不论从经济发展的活力因素来讲还是从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生存以及发展权的角度来讲,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完善已经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时刻。

  (作者单位:杭州市劳动保障局)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