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0年财政收支仍然是“紧张年”

2010年01月11日 07:06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迎晖

  在聊到2009年财政工作时,上海市财政局负责人说,去年各地财政工作既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各地财政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不一样的是每个地方各有各的难处。这位负责人这段很像是《安娜·卡列尼娜》开头的描述,确实道出了全国财政系统的感慨。

  比如上海市去年的财政收入直到六月份之后才转为正增长,而东北的一个省前11个月的收入数全是负增长。与收入不景气相对应的是,去年财政支出政策前所未有地密集出台。全国财政收支紧张的程度可见一斑。

  10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召开,去年全年财政收入数字也随之公开: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8477亿元,增长11.7%左右。赤字在人大批准的预算之内。联想到2009年预算安排财政收入增长8%的目标,应该说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公共投资力度不减,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出现的话,2010年财政收支将仍然是个紧张年和压力年。用吉林财政厅负责人的话说:“如果说2009年财政收支十分困难的话,那么2010年财政收支将更为困难。”

  为什么应对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财政却会更困难了呢?这要从宏观经济形势和收支两方面说起。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多数国家经济出现回升是因为有政府强力政策刺激,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难下,私人消费依旧疲软,企业投资意愿较弱。金融领域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国际金融体系受损对实体经济的制约依然很大。加上各国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和策略选择不同、协调难度很大,世界经济复苏将经历缓慢复杂的过程。

  从国内看,虽然2010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不少有利条件,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依然很多。国际市场需求依旧疲软,贸易摩擦明显增多,短期内外需很难回复到危机前水平。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的政策效应可能减弱,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居民消费难有大幅增长,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依然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矛盾在外需萎靡的情况下更加凸显,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制约,结构调整难度大。

  从财政收支来看,收入短期难以随经济回升而实现较快增长,而支出压力不断增加。

  收入方面,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好转,价格水平有所回升,将有利于财政收入增长。但继续执行结构性减税政策,2009年连续多次提高轻纺机电等产品出口退税率等翘尾因素影响,会明显减少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难以全面增长,进出口环节相关税收增长有限。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企业所得税增长困难很大。同时,一些2009年一次性特殊增收因素将没有或减少。

  支出方面,保持政府公共投资力度,在建项目需要继续投入资金。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加强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保障安居工程、节能减排等社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需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且基础大、刚性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也需要财政增加投入。

  再从具体的财政工作看,2010年有两个因素将会加重收支矛盾:一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的各种支出项目已经将各地财政“家底儿”几乎掏空;二是2010年将是结构调整年,长期看,显然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但是短期内又无疑会增加财政支出。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