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算清出租车“成本账”很有必要

2010年01月05日 06:56   来源:新民晚报   黄 波
    三个月前,沪上有媒体披露了一份上海出租车行业的调查报告,结果有点意外,相关各方居然谁都不高兴:乘客不满油价上涨的终端承受者总是自己,对少数司机的“拒载”、“计价器作弊”等行为更是怨声载道;司机抱怨上交的“份子钱”太多,劳动强度过大,收入多年未见提高;出租车企业则大喊运行成本节节看涨,企业出现亏损;管理部门呢,批评出租车违法违章频繁,管理难度加大。

    三个月后,传来了一个消息:从今年1月1日起,上海稳步提高出租汽车驾驶员收入水平的五项措施开始执行,其中包括把出租汽车行业承包指标每车每月降低200元。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局长孙建平透露,下一步上海还要组织全国各方面专家对出租汽车企业进行成本和利润调查、监审,以实际成本为依据,科学制定承包指标水平,既保证企业合理利润,又保障司机利益,“让出租汽车行业实际成本和利润水平这笔社会普遍关注的‘糊涂账’越来越清晰、透明。”

    这样一个消息,这样一些举措,从表面上看,仅仅对上述各方中的司机单方利好,毕竟每月少交200元,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下一步的厘清企业成本,给司机至少带来了减负的希望。但细思一下,厘清出租车企业成本对其他各方同样会带来益处。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很难相信,一个劳动强度大、收入又多年始终在低位徘徊、牢骚满腹的“的哥”,会是微笑的天使,会自觉遏制以违规来谋利的冲动。乘客和管理部门所以也应是这些举措的潜在受益者。至于出租车企业,过去不是常为成本高且公众不理解而叫苦吗?现在有了一个晒成本的机会,透明终将消除误解。

    我毫不怀疑厘清出租车企业成本的正面效果,但相比之下,我更对这一动作的后续效应充满期待。

    毋庸讳言,十年前曾有过黄金时代,甚至在二三年前还被当成“城市名片”的上海出租车行业,也存在着复杂的、体制性的问题,绝非一剂处方就可以妙手回春。

    比如,既然出租车企业的成本完全可以在各方参与和监督的情况下,变“糊涂账”为“明白账”,那么一个必然引起的联想是:企业花钱购买运营权,是企业支出之一大项,还有其他各项必须上交相关部门的费用,这些费用之构成有无必要也明晰一下?主管部门在这方面有没有给企业减负的空间?这笔账,同样应该算得明明白白。

    说出租车行业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并不为过。把出租车行业的账,里里外外算明白,获益的,就不光是“的哥”和出租车企业,甚至是每一位市民,和我们这个即将举办世博会的城市。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