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果大城市住的都是富人

2009年12月25日 07:40   来源:新民晚报   林明杰
    中国房产大亨任志强说,中国人太有钱了,房价还得涨。

    至于为什么老百姓买不起房,他说,那是因为中国人的钱都藏在炕底下了!

    上岁数的中国老百姓确实有在炕底下藏钱的老习惯,但绝大多数藏的是防老防病买墓地的钱。任志强想赚这个钱,可以改行。

    当然,在中国另有一个“藏钱族”,那是真的有钱,甚至炕底藏不下,还藏到了池塘底下。但现在风头紧,他们聪明得一时半会儿不敢拿出来买豪宅显摆。

    任志强的“炕底藏钱”论,让我想起晋朝白痴皇帝惠帝。臣子向他汇报,天下荒饥,百姓饿死。他反问:“何不食肉糜?”

    任志强当然不会像晋惠帝那么白痴。他很清楚地说,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越贵的房子,一次性付款的人越多。相反,一些价格低的房子,贷款的比例反而更高。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有人是真有钱,有人是真无奈。

    住房一直是饱尝艰辛的中国老百姓的心结。早在1200多年前,唐朝的“厅局级干部”杜甫就曾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直到今天,仍有副部级干部感叹买不起城里的房子。任志强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买不起房就回农村去。

    照此看来,大城市以后只有富人能住,穷人都“上山下乡”去。那么谁为住得起城市的富人们“打工”呢?只有富人的城市,恐怕会成为“鬼城”。

    “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是任大亨的又一高论。我不完全反对这个观点。问题是现在年轻人非但买不起,也租不起。我周围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月薪大多2000~4000元。在市区租个一居室也要2000元。怎么过?城市未来的希望在于年轻人,需要千千万万年轻人来创业。一个有活力的大城市,要能让有志创业的年轻人住得起。

    “朱门”尽管“酒肉臭”,但路上不能有“冻死骨”。豪宅尽管卖天价,但占据城市人口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也要安居乐业,要住得起,要住得便利些,要住得有一些尊严,更不要被强势无比的房产市场吓得惶惶不安。在这样的前提下,豪宅卖得越贵越好,富人可以满足其“优越感”,政府可以多收税,为低收入者(包括来创业的年轻人)多造些他们住得起的房子。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本分”。关键是我们的社会机制要善于调和与平衡。要建立一个聪明的机制,引导其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预防其无限膨胀的危害性。这种危害性不仅危害别人,最终也危害其自身。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