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四条”要降高房价关键在执行力

2009年12月21日 06:3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余丰慧
    温家宝总理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继续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会议提出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强市场监管;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四条具体措施(简称国四条)

    总体来说,“国四条”是对金融危机以前国家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一系列措施的重申和完善。“国四条”是从住房供给、需求、监管等方面对畸高房价打出的组合拳。接下来,首先要做的是,迅速对“组合拳”进行分解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

    “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具体标准是什么?“适当”到什么程度要有具体规定?每平方米多少钱为中低价位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具体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2007年规定的新开工项目90平方米占到70%的规定应该继续执行,可以增加120平方米的中型普通住房供给。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必须要有强制性措施,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必须出台具体办法。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就要求必须严格执行第二套购房按揭首付款不低于40%和利率上浮10%的规定。同时,要严格改善型住房需求,出台改善型住房的标准,防止变相投机投资行为。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要求尽快出台具体完善措施,现阶段要对预售款实行第三方(比如银行)存管制度,最终要逐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再也不能打折扣了,建议按月或者按季度向社会公开公布建设进度,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督促。

    “国四条”能否降服部分城市的畸高房价关键在执行力上。首先要把认识统一到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的“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一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应当引起重视”的认识上。中国人口多,土地资源少,不可能人人都住大房子、别墅;房子是用来住的,绝不是用来炒作牟取暴利的。当前的畸高房价已经引发一系列问题:正在扭曲中国经济结构,正在扭曲爱情婚姻人生,正在产生巨大泡沫、酿造巨大金融风险。如果没有对高房价带来巨大隐患的深刻认识,如果不把认识统一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上,就谈不上执行力,执行“国四条”就没有内在动力。

    必须深刻认识到,“国四条”的出台拉开了中国房地产以拉动经济为主转向民生为主的重大转折。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大举投资包括投资房地产为重点来拉动经济,作为应急性举措是完全必要的。现在我国已经出现V型增长,况且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带来的系列问题已经开始暴露,迅速将房地产特别是住房市场由危机期间的拉动经济、保增长为主转变为以民生住房需求为主是完全正确的决策。

    畸高房价、房地产泡沫风险已经困扰中国许多年了。回顾2007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措施,是对症的、是有效的。去年如果没有爆发全球的金融危机,那么中国当时的有关政策,包括货币、信贷等政策都将延续下去。那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会在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中运行。部分城市的房价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疯狂的上涨。无论主客观原因都是在执行力上打了折扣或者不能以一贯之。

    如果“国四条”执行中不走样、不出状况、不掉链子,并且有强有力的措施包括问责制度来保障执行力,笔者认为畸高房价一定能够被降服,房地产泡沫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风险隐患都将被消除。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