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铁来了,普通公众不应被迫高消费(图)

2009年12月20日 07:48   来源:羊城晚报   许 斌

    发展,本来是为人服务的,为了更多的人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而绝不是反过来,让人为发展牺牲,让人成为数字的奴隶。

    不好的消息传来,说武广高铁于12月26日投入运营后,为保证上座率,早前京广线上武汉至广州、深圳、长沙的所有点对点列车或将因此面临停运。(据《21世纪经济报道》)

    早些年,当京津城际列车全部换成动车组,以及京沪高铁开通时,笔者曾写评论,担心因不能保证客源,为了高速列车的“正常运营”、上座率,可能会限开乃至停开普通列车,逼迫普通公众不得不花高价假装阔气。不幸的是,这担心竟已部分成为现实,“京津城际铁路2008年8月投入运营后,原有老线路的不少北京至天津之间点对点的列车就被取消”,使得减少、乃至停运武广高铁线上部分城市之间的点对点列车有了先例可循。

    不能不承认高速列车的相对快捷,却也绝对不能忽视,为了实现快捷,付出了怎样沉重的代价。将这两者综合起来,被迫选择高铁,于普通消费者,可能不是节约、反而是浪费了时间。

    我曾算过账,一般情况下,不少人与其花600-800元买票坐高铁、5个小时左右从北京到上海,可能宁愿花200多元买票坐普通列车、10个小时左右到达。因为其时间不是那么金贵,而且保证不了在5个小时赚到500元钱,许多人确实也不具备这个地方随便花500元、那个地方又随便花500元的经济实力。

    也就是说,于时间上,相比于选择高铁,如果选择普通列车,意味着须想出能令自己感觉更加舒适的法子去打发5个小时左右的单调;而于物资付出上,如果选择高铁,意味着不仅要将因高速节约下来的5个小时投入额外劳动,而且还须付出更多时间与劳力在额外劳动上,才能够顺利挣到500元钱为高速埋单,以确保自己无须被迫缩减在其他方面上的物资供应。那么,我干嘛要选择高速?这高速于我,究竟是节约了5个小时,还是浪费了无数个小时的、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呢?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于相当部分人群,500元钱,甚至意味着不是以小时或者天、而是以星期或者月为时间计算单位的劳动报酬。

    好的结果,是高铁为原有铁路服务基础上的增加,普通公众有选择的自由,享受普通列车的服务至少不会比此前更困难。或者,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选择消费高铁的普通公众会越来越多,直至未来的某一天,形成为绝对主流,于是普通列车慢慢被市场淘汰,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消逝,带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相对贫困。

    打着经营城市的旗号,把一条条路修了挖、挖了又修,把一栋栋完全还可以居住的房子拆迁了重建,在楼堂馆所上竞豪华,诸如此类,都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积极意义的,只不过,弊更胜于利,终于招致了全社会的诟病。

    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武广高铁投入运营的积极意义,竞争加剧了,航空公司大幅降价以应对,中高端消费者能因此受益。但现在以及未来一段不算长的时间段内,中高端消费者是否能满足高铁的上座率需要,却终究还是未知数,现在能够希望的,是无论满足与否,都必须坚决制止以限行普通列车的方式逼迫公众假装阔气,不能以无谓加重公众负担为手段去满足高铁上座率的需要。

    发展,本来是为人服务的,为了更多的人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而绝不是反过来,让人为发展牺牲,让人成为数字的奴隶。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