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价格“转正”喜忧参半

2009年12月12日 09:15   来源:广州日报   余丰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6%,由负转正(12月11日新华网)。

    这是CPI自二月份开始负增长后,10个月来首次转正。这是个可喜的消息,表明我国经济摆脱低迷、通缩指日可待,尤其是在出口受阻后,期盼扩内需特别是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动力已经看到了曙光。在为CPI由负转正而欣喜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方面预示着经济景气的开始,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对CPI转正带来的通胀预期增强等问题也不可不未雨绸缪。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CPI由负转正主要由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带动,目前不存在通胀。但细细分析物价走势,未来通胀预期压力仍然不小。从农产品消费品看,大蒜出现了“疯狂”,价格一度比去年同期暴涨40倍;一些城市出现了抢购食用油的现象。前一阶段由于暴雪原因蔬菜价格、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很大,但天气平稳以后价格并没有回落。好在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很高,价格传导机制很流畅,价格一高生产会迅速扩大,供给增加,价格就会回落。真正可怕的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公共产品、资源能源垄断产品价格这段时间涨价很快,水、电、气、煤、油、供热等一哄而涨,而且在垄断经营下,供需变化也不会带来价格回落,这些产品价格对CPI冲击最大,对百姓生活影响也最大。促使CPI由负转正,“根基”在居民消费真实提高、真实增加上。居民消费没有真正增加,而是把公共产品、能源资源价格硬性提高,这是对CPI揠苗助长的做法,更加不利于提振居民消费。

    另一方面是许多对百姓生活影响巨大的价格因素没有计入CPI之中,而实际可能对CPI潜在冲击较大,比如:房价。一旦楼市泡沫开始消退,大量流动性可能冲击其他商品市场包括居民消费品市场。再者,物价走势惯性非常大,一旦物价开始上涨,CPI快速回升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虽然眼前不存在通胀,但对未来通胀预期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密切关注价格走势,防止惯性过大;必须利用货币工具手段,大力回收过剩流动性,防止冲击商品价格;尤其是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必须慎重,防止迅速过猛推高CPI。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