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秦晓鹰先生商榷

2009年12月01日 07: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尔东
    《思想者》11月23日刊登的秦晓鹰先生文章《中国遭遇“亚当·斯密之谜”》,这个题目吸引了我,但读后却大失所望。其实,他所破解的两个“斯密之谜”,无论在斯密那里,还是在马克思那里,都不是什么“谜”,虽然他们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所谓“使用价值大的物品其价值小于使用价值小的物品”,本身就不是一种确切的表达。一方面,物品的使用价值各异,是不能比较其大小的。这里所说的“价值”其实是价格。政治经济学所讲的价值,始终是商品的价值,而价值不过是人类的一般的抽象劳动。就劳动产品而言,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二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但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才相等。因为价格受到供求关系和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但在有些情况下,价格和价值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有些物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由于所有权的存在,必须互相交换,但不是劳动产品(如自然资源),或者现在交换的价格和当初生产它耗费的劳动量没有关系(如古董),因此它们的价格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价值量和使用价值完全没有关系。

    就第一个“谜”来说,所谓“边际效用”完全是消费者自身的感受,完全不决定价值的大小。至于第二个“谜”,自私自利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关爱他人也不是唯一的和不变的社会属性。人一开始脱离动物界,就是社会的人,即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人,鲁滨逊的故事纯粹是臆造的。因此,每个人不过是一定的历史的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人(后人称之为“经济人”),不过是简单商品生产者,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生产商品。他的《道德情操论》也是以此为历史背景的。但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制度、不同生产方式中的人,以及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例如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作为“经济人”,其行为是大不同的,抽象地谈论人的二重属性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