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对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2009年11月27日 07:41   来源:中国商报   李晓清
    北方大雪已经过去许多天了,而一些地方的蔬菜价格仍居高不下,农产品价格再次引人关注。数据显示,食品价格是导致我国CPI上涨的最主要原因,而食品主要都是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或直接消费的。

    众所周知,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犹为重要,饲料价格上涨造成肉蛋价格的高位运行。而化肥价格上涨将成为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自2007年10月份以来,受整体物价水平上涨,化肥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化肥价格上涨、出口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化肥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行情,上涨幅度普遍超过了30%,高的超过了70%。

    笔者认为,要稳定农产品价格首先应稳定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畜禽饲养数量,从源头保证农产品的货源。

    影响农产品价格涨跌的最大因素是农产品的供求,稳定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保证农产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稳定,是保证农产品价格平稳的最重要因素。而在农产品生产中,除总面积要保证外,对不同品种商品也应有不同的总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起市场价格的波动。因此,对大类农产品种植面积和养殖数量,农业部、商务部应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在种植面积和养殖数量上有一个宏观分析和预测,并产生一个跟踪系统,对不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养殖数量进行跟踪抽样调查,随时对出现的灾情进行评估,并进行调控,出台相应的对策。

    其次是注重信息发布的预测性、针对性。鲜活农产品由于保质时间相对较短,是生产和流通中最易出现供求失衡的商品。目前我国除当地自产自销的鲜活农产品外,凡是需通过区域、省际及全国流通的农产品,几乎都要经过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虽然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建立了信息体系,但由于信息的滞后、少预测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信息传递的滞后和市场之间、产区与销区之间的供求偏差。

    笔者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做详细和大量的信息整理和信息传递工作,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之间的信息要进行对接和提前预测,对某类农产品的需求信息应具有预见性、定向性,以保证市场供求的相对平衡。

    这一工作是信息预测中比较难做到的,建议可以选择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产地市场、中转型市场、销地市场先期试点,选择对市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商品进行预测和定向信息发布,指导市场内的农产品经销大户事先、定向地向相关生产者发布种(植)、养殖信息。

    第三是鼓励经营大户建立生产基地。从调查的情况发现,我国很多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已逐步形成了20%的经营大户销售额占市场80%的格局。因此,稳定和指导经营大户的经营行为,是稳定市场总供给的最有效措施。而近年来,经营大户为了经营的稳定性,也开始从去产区采购到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这种经营方式值得推广和政策扶持。

    第四是出台鲜活农产品物流设施鼓励政策。我国现已形成了鲜活农产品大流通格局,但与此相伴的是鲜活商品的损耗和淡旺季价格差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政府可以从提升鲜活农产品物流设施入手,鼓励鲜活农产品经营者在产地建立鲜活农产品冷藏设施和购置可调温的冷藏车。前者可以保证经营者在生产旺季正常收购,后者可降低鲜活运输过程中的损失。

    第五是减免农产品公路运输收费。减免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的过路过桥费问题,在前几年的“三绿”工程中已有绿色通道,但由于种种原因,执行情况并不理想。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惠农、利农、惠民、利民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各级地方和企业的税收和收费问题。建议解决这个问题,应由相关部委牵头,在降低相关企业(主要是公路收费企业)税收的同时,减免农产品运输的过路、过桥费,以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降低鲜活农产品物流费用。

    最后是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管理制度。

    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由于我国近年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的格局,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大致平衡的,农产品的进出口主要是在某些品种上进行调剂。为了保证国内市场平稳和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内及国际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农产品进出口上下限管理制度,防止一些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在短期内盲目过量地进出口农产品,造成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大幅波动。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