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严厉警告地产商自律,内地如何作为

2009年11月20日 08:12   来源:光明网   陈庆贵
    针对近段时间香港楼价急升,豪华住宅的楼价更是创出全球最高,27日,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罕有地约见地产建筑商会代表,警告地产发展商要“自律”,并指楼市若出现“不公平、不稳定、影响民生”,当局会果断介入楼市。受这一消息打击,香港股市地产股周二周三连续两天全线暴跌(11月6月《报刊文摘》)。

    我注意到报道称,今番港府严厉警告地产商自律殊为罕见。虽然以往港府也曾有过类似举动,但通常出席官员级别不高。出人意料是,当天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齐齐到场非常罕见。而地产建筑商会方面也以公司最高层,甚至主席副主席级别列席,且逾一小时会晤中气氛十分严肃。之所以然,是因为近日豪宅价格上升已经带动中小型楼盘价格,港府担心会影响民生。曾表明,当局不想干预楼市且倾向让市场自由发展,呼吁发展商能够自律。一旦楼市出现不公平不稳定情况,影响经济正常发展影响民生以至涉及消费者权益,港府会果断介入。

    应当说,港府做出如是空前举动并非空穴来风神经过敏,而是来自于对房市的前瞻观察和理性判断。当下香港房市异动表现至少有二:一是房价逆势上扬。今年以来金融海啸阴霾尚未消散,但香港楼价却不跌反升,豪宅甚至由每平方英尺4万港元急升至8万港元,把伦敦纽约最昂贵的楼宇都比了下去,且一般楼价今年以来也上升25%左右。房地产是香港支柱产业之一,与香港经济息息相关。1997年楼市泡沫破灭后,香港经济曾陷入长期通缩萧条。而近期时常有媒体与香港市民将当前楼市与1997年相提并论,担心香港经济重蹈覆辙。二是疯狂炒楼死灰复燃。眼下,香港房地产市场投机情绪高涨,1997年“全民炒楼”盛况几乎重现,贷款买楼数据第三季度出现爆发式增长。为防止危机重演,日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终于出招,规定价格在2000万港元或以上的高端住宅,银行按揭贷款不能超过60%,而2000万港元以下住宅则沿用过去最高七成房贷比例,但贷款总额不得超过1200万港元。

    老实说,当下内地房市异动场情势与香港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有逆势上扬、疯狂炒楼,还有开发商囤地炒地、和监管执行力低下等高危因素。权威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实体经济尚未回暖的情况下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扶摇直上,其涨速涨幅与经济基本面“脱钩”远远超过经济回暖进程。9月份深圳商品房每平方米成交均价已超过2万元,创下历史纪录,杭州北京上海等地房价也在近期达到或超过历史高点。北京、上海的人均收入还不到东京的1/10,而房价已比肩东京。开发商囤地成为楼市沉疴痼疾,近日某房地业大佬自曝业内“有1/3开发商只囤地从不盖房”让人震惊。这一方面暴露了部分开发商奸诈不自律,一方面佐证了土地监管执行力低下,对“囤地”“炒地”查处不力。对于囤地,国土资源部明确规定闲置超一年要征收20%闲置费,超两年没有开发的无偿收回,然而时至今日,加在一起中国闲置地被收回的不超过5例。

    比香港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我还未曾从媒体上读到香港居民对房市异动的强烈不满,而内地公众对房市乱象却已可谓怨声载道民怨沸腾。近来民间出现“二次房改”呼声,引发人们对既买不起商品房又难享受保障房的“夹心层”群体的关注,我将之视为民意对中国即时房市异动的理性表达和不满。

    令人堪忧的是,面对房市乱象,相形于港府严厉警告地产商自律,内地有关部门的表现却难以令人满意和乐观。说白了,政府出“有形之手”对房市加以干预的“利剑”无非两把:一谓土地二谓贷款。应当说,当下有关部门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态度暧昧作为消极。面对囤地顽症,虽日前有媒体报道国土资源部在计划在第四季度转为在全国范围灵活地供地有松有紧,但我尚未见其正式公开表态。相反,我看到的是面对囤地为自己开脱。据国土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房地产开发用地呈现出逐季增加的态势,换言之,这意味着并非是土地供应不足导致开发商囤地。

    近期,对实施了一年的房地产信贷和税费优惠政策要调整的各种猜测报道也骤然增加。尽管住建部内部近日下令,在下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未定调之前,各官员不能在任何场合发表对优惠政策止续看法,以免引发市场异动,而媒体仍然报道不误且不断深入。由于权威部门的态度暧昧和消极作为,现下未来楼市政策走向不确定性已然造成民众恐慌。基于试图抢搭优惠政策末班车,“抢贷潮”“抢购潮”在不少城市出现且方兴未艾。要命的是,这正好让地产商歪打正着一边乘机哄抬房价一边“数钱偷着乐”。

    我想知道的是,港府已经严厉警告地产商自律,内地有关部门究竟有无作为?有何作为?如何作为?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