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利润全球第一并不值得骄傲

2009年04月15日 00:23   来源:红网   盛翔

  新近出炉的上市银行年报,犹如一份份亮丽答卷,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春的气息: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实现利润1112亿元,同比增长35.2%;中国建设银行实现利润926.4亿元,增长34%;中国银行实现利润643.6亿元,增长14.42%;交通银行实现利润283.93亿元,增长40.05%。从全行业看,2008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同比增长30.6%;资本回报率17.1%,预计比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以上;全行业利润总额、利润增长和资本回报率等指标名列全球第一。(4月13日《人民日报》)

  银行业盈利能力全球第一,无论是作为“全民”股东,还是作为普通纳税人,本该都是一件好事。只要对比一下欧美那些无奈以自身血汗为各大银行注资的可怜纳税人,咱们就该没事偷着乐了。可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面对这样一篇正面得不能再正面的新闻报道,公众却普遍怨气很大,个中缘由确实值得深思。

  国际金融市场风雨飘摇,中国银行业却独树一帜(至少在利润表上表现如此),是否可以归功于国内银行普遍建立起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并且抵御风险能力超强,在投资策略方面独具慧眼呢?事实上显然并非如此。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方面,银行上市后仍然党委与董事会并存,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而在投资金融衍生品亏损方面,虽然没有欧美银行那么大,却同样在积极参与。曾有媒体报道,中国银行等6家银行在次级债券危机中约产生49亿元损失。

  更重要的是,国内银行业利润增长全球第一,并不与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相匹配,相反却是建立在基于变相垄断地位的“想收就收”基础之上。这些年来,我们不断看到“想收就收”的银行业主题曲在消费者的一片抗议声中“唱得响亮”。清点零钞要收费,小额帐户要收费,跨行取款要收费,跨行查询要收费,挂失要收费,借记卡要收年费,兑换零钞要收费,就连大额提现也要收费,据说,银行准备收费的项目还有百余项。概而言之,国内银行业利润大增与其服务口碑度不是成正比,而是成反比。如果银行业利润大增并不意味着服务能力大增,而仅仅意味着彪悍的褫夺能力大增,那又怎能让人欣慰呢?

  同样重要的还有,银行表面上的盈利能力其实是政府不断对其进行坏账剥离的结果。处理银行不良贷款一般有冲销、剥离和注资三种方式。冲销是银行用自己的利润冲销坏账,政府注资在特殊情况下国外亦会使用,唯独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剥离,据说是中国的发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是专门用来转移银行坏账的。光是1999年,就剥离不良资产13939亿元;此后,各大国用银行在上市之前又纷纷进行了二次剥离,乃至三次剥离。事实上,究竟剥离了多少不良贷款始终是个未知数;可以肯定的,这些钱最终都少不了需要纳税人来埋单。

  你看,在利润大增的“亮丽答卷”之下,既掩盖着不断进行的国有银行“美容工程”,又直接得益于不断加码的与民争利,服务水准方面则依然是经常性的“概不负责”;如此这般,国内银行即便各项利润指标都冠绝全球,又有什么好值得骄傲的呢?

(责任编辑:胡可璐)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