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共识:高度期望与审慎布局

2009年04月06日 06:2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胡敏
    备受瞩目的G20伦敦峰会在北京时间4月2日晚间落下帷幕,会后发表了正式公报,针对当前深度金融危机下的国际金融贸易局势提出了29条应对措施。尽管我们看到,所有参加的重量级大国经过认真磋商,在加强金融监管、巩固全球金融机构、反对保护主义和促进全球贸易及投资等方面达成了富有成效的承诺条款,但还是没有像观察家们事先所预期的在构建新型国际货币体系方面迈出历史性的步伐,多少降低了人们的期望。出手的29条具体而审慎。

    历史总是不经意地重复轮回,但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在各个历史阶段展现内在演化逻辑的精彩。

    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最终在利益相较中选择了破坏性的兵戎相见。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对国际秩序的严重破坏却使新的国际合作精神得以产生,导致了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等国际机构的创立。前者创立的目的是维护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后者是为了消除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和歧视。与此同时,作为当时最大的赢家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霸权”,顺利取代了先前的“英镑帝国”。

    时隔60多年后,在经济全球化、资源市场化深度发展的今天,以一国货币主宰世界经济秩序的格局同样面临着很大风险,围绕贸易利益分割的“货币战争”时隐时现,以强势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格局一时难以撼动,这一构架中的其他经济体就要为美国经济的波动而承担风险。不难看到,今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GATT变迁后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主角依然是美国。不过,多极化经济体的兴起已经开始动摇单极化的世界。与60年前相同的是,那时支离破碎的世界秩序急需强调恢复各国的金融和贸易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强调合作,而且是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

    细读G20的29条共识,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没有我们预期的大跨越的历史性动作,但一切措施和承诺都致力于循序渐进地实现共同合作的目标。这事实上就是一种跨越。

    在理念上,强调全球性的危机需要全球共同解决,重视开放性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全球化发展。它既强调全球经济复苏计划必须能反映当今人们的需要,又要能反映未来几代人的需要;既要增进全面的、绿色的以及可持续性的经济复苏,又要巩固世界经济繁荣的基础;既敢于正视和检讨当前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上的重大失误,也为重建公众对金融系统的信任,构建更加强有力的、更加具有全球一致性的监管框架留出了心理空间。

    在机制上,强调历史的继承性和改革的创新性。尽管在峰会前有各种声音和分歧,但最终的公告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目前已经形成的世界金融贸易体系框架,IMF和WTO的作用已为历史检验,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着广泛的认同度和号召力。改革的着力点是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包括穷国在内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代表权。同时,要提高国际金融机构的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并相应地通过提高战略远见和决策水平来增强这些机构的信誉和问责机制,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更多的维护公平机制的责任,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继续履行援助、减债等承诺,切实保持和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环境。

    在操作上,强调各国的财政货币政策、贸易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要加强协调和监管,并要求纳入全球经济协作的视野中。要求各参与国以合作的、负责任的态度来实施所有经济政策,顾及这些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共同支持由公平、独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经济及金融业进行监管,对一国经济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进行监管,以及对全球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作出评估。

    当然,任何措施在于行动,在于履约。中国以实际行动承担起了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尽的国际责任,为G20伦敦峰会增添了一抹亮色。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投入占GDP的2%,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并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度地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对国内经济恢复、区域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恢复起到了强心剂作用。此次峰会后,中国还将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并决定提供首批15亿美元的融资支持,支持地区性开发银行开展融资业务,继续同国际金融机构和有关国家协作,进一步加强多边、区域和双边贸易融资合作。我们用务实的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赢得了世界话语权。这对我国来说,也是G20峰会的一大积极成果。

    G20伦敦峰会的热度过后,依然留下了更多的期待。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寒冬过后必将迎来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春天。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