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的火车与问题轨道:次贷危机根源初探
2008年12月08日 06: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栋贵
[
发表评论
] [
推荐朋友
] [
关闭窗口
] [
打印本稿
]
评新而论
·
让“生力军”实现新发展
·
文创产品“出圈”并非偶然
·
中经评论:“猫冬”?不存在的,继续“燃”起来
·
坚持市场驱动,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
中经评论:进博会彰显我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
·
中经评论:让以工代赈成为就业帮扶“助推器”
“经”点热评
·
“条条链接通广告”何时休?
·
“双11”上架大国重器 激发创新热情
·
“防毒面具”也敢造假?!
·
强化“码”上监管 守护好百姓“看病钱”
·
凤冠冰箱贴何以成“顶流”?
·
马拉松的赛事热量变为经济增量,要做的还很多
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甚至为此次危机贴上了“百年一遇”的标签。
出了事后,人们纷纷寻找犯错的“那一个原因”。但所谓“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我们发现有太多的因素都可以成为“那一个”。比如,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比如,监管不力以及人们的贪婪、金融企业的高杠杆率、房地产的泡沫,甚至盯住市场制。但是,泡沫、贪婪、金融创新必然带来危机吗?
笔者以为,这次危机就像出轨的火车,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承载火车运行的轨道存在致命的问题,而这条迟早会让火车出轨的“问题轨道”,是由过度证券化造成的。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以放出的贷款在未来的收入为保证,发行债务证券。具体到此次危机中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就是指以信用较差的抵押贷款人的月供为资金来源,发行一种能定期获得收益的证券。只有当借贷者的收入稳定,月供不拖欠,次级债务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持有者才能保证定期获得收益。
证券化的这一过程,本质上使得房贷者获取以月供为资金来源的收益权利成为一种能够被自由交易的权利。在这里,证券化似乎成了违约率较高的抵押贷款的“座驾”,让本来只能老老实实持有到期的抵押贷款,可以大范围、高频率地更换放贷人。其突出的优点是大大提高了资本的效率。因为这就相当于,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自己手头有闲钱了,就可以成为次级抵押贷款者的放贷人。而如果一旦哪天你突然手头又紧了,则可以方便地把证券卖了,收回放贷资金,让别人去做放贷人。可见,证券化使投资者能便利地借款给次级抵押贷款者。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一旦信用较差的次级抵押贷款人的月供无法保证,就会有更大范围的投资者受到损失。因为过度证券化使得整个社会的资金链绷得过紧,而过于紧绷的资金链一旦断裂,就意味着彻底“崩盘”。
并且,过度证券化,恰恰会掩盖“风险”。
首先,证券化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由证券购买人和次级抵押贷款申贷人一一对应进行月供的交付。证券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金融工程操作过程。金融机构将一系列次级贷款放在一起,建立一个类似于水池的“抵押贷款资产池”,然后根据级别创立不同的债券。债券级别由低到高,依次承担损失风险。
其次,在现实中的证券化过程,还涉及以所发行证券为“基础”,再次建立“资产池”发行证券的过程,甚至再以这些证券为“基础”继续发行证券的过程……以及对某些金融产品违约情况发行对应证券的过程,而某一金融产品背后到底有多少风险,市场里没有几个人清楚。
所以,这里不是“买家不如卖家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是根本就缺乏信息。为投资者所严重依赖的几家大评级机构,实际上同样不了解评级产品对象背后的基础资产所存在的风险。评级机构只是躲在屋里,通过假设来构建模型,根据抵押贷款历史上的违约率来评定证券未来的风险。
证券化过程中,引入了正常情况下不能被引入的不合格基础资产,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因为风险收益相匹配,投资者看到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自然会权衡。但偏偏这个风险被证券化过程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投资者看到评级字母似乎一样而收益又高于一般债券的次贷产品,自然疯狂追捧高收益的次级债券。殊不知,事实上同样的评级字母背后的违约率天差地远!部分原因在于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不统一,但更重要的因素则是次级产品风险属性本来就远高于一般债券。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过度证券化呢?
因为市场的逐利本性,使它具有过度追逐自身目标而不计后果的特点。事实上很多大金融机构都有模拟次级抵押贷款遭受损失的压力测试,一些国际机构(如国际清算银行)也较早有预警,但为什么市场参与者仍然一往无前地往这个陷阱里跳呢?因为只要当一家金融机构今天还在赚钱,你如果不干,那么你首先就过不了同行竞争这一关。
为什么监管当局没有看到这种市场可能崩溃的系统性风险呢?很多证据表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理应对危机有所意识,但由于监管部门庞杂,类似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没有人真正对整个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负责。而任由这种分散监管局面的存在,是由于美国人过于相信市场的理念,认为大一统的监管扼杀自由市场。正是过度自由让火车有机会走上了“过度证券化”这条轨道。
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证券化表明,证券化所特有的“放大效应”和“掩盖风险效应”,必然要求统一的综合性的金融监管体系,对系统性风险真正负起责任来。其实,金融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有点像公路与交通法规、交管措施的关系,当乡间小路升级为省道、国道,最后变为高速公路时,交通法规、交管措施肯定要趋于严格,监管对象也必须逐渐从十字路口扩大为整条道路。否则,发生大规模的连环撞车案只是时间问题。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目前已经有
条评论
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网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经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中经评论
|
中经天天评
|
网言众议
|
经点热评
|
理论前沿
|
声音
|
经济学人
|
经济眼
|
观察家
|
专题
商务进行时
·
“告不倒”的嚣张气焰
·
“大师们”最近有点烦
·
该不该拒绝"熊孩子"?
·
美国官员嫖妓如何处理
声音·
voices
·
企业家注意自我更新,反省当前环境,该...
·
如果是我的孩子遇到了这样的事,不会向...
·
40年后,我们是不是还存在这个世界,不要...
·
他们又传要弄死我。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
·
办个准生证涉及部门有8个,盖13个章,办理...
·
评价一个城市主要看房价,房价越高城市...
·
策划事件的动机是想借此事自我炒作,想...
·
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
经济眼
·
奶粉肉毒杆菌事件,我们该反思什么
·
官员职务消费可先治标后治本
·
将“不落腰包的腐败”关进法律笼子
·
规范职务消费须靠公开透明
·
数据昭示经济回暖 A股奏响资金入市进行曲
·
美国难以如期退出量化宽松
·
审计风暴给地方债“套上缰绳”
·
读懂“小草顶起巨石”的市场逻辑
媒体言论
·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马克思提供批判分析的“跳跃点”
·
燕赵晚报:银行拖延降刷卡费暴露垄断本质
·
北京晚报:应设立全国重大节日公路免费...
·
环球时报:确立做强技能的价值观激励中...
·
环球时报:"10·5"案受审 湄公河见证跨...
观察家
看图说话
学校给小学生发卫生巾
南京千万元狗墓
理论前沿
·
林毅夫: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
以包容持续高效发展推动实现中国梦
·
下半年外围流动性中性偏紧
·
经济最大问题是收入分配改革未起步
·
补库存驱动经济企稳或难持续
·
经济稳定是中国产业额外竞争优势
经济学人
·
马光远:惩罚金饰品价格垄断
·
曹凤岐:须防范利率市场化后的风险
·
傅云威:恒天然合作社模式
·
韩昊英:规划能承受城市化之重任吗?
·
陈道富:当前货币金融运行
·
蒋寒露:保德信看好下半年全球股市
·
吴杭民:退钱难治吃空饷
·
方烨:下半年投资可望温和提速
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
·
大国之重@共同富裕
·
大国小鲜@新发展理念
·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中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网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腾讯
和讯
友情链接
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网站
地方新闻网站
媒体网站
中央企业
金融机构
热点网站
财经网站
电子商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