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专题频道 > 2011言论大会堂 > 百姓关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敢于讲真话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珍贵品质

2011年03月14日 08:22   来源:红网   徐云鹏
    去年12月底,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卸职。转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此次两会也是他首次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亮相。卸任后,如何做好一名政协委员?他还会像过去那样敢讲真话吗?10天的政协会上,李毅中告诉我们,他,还是那个李毅中。(据2011年3月13日《新京报》)
    
    就在3月6日,有记者问新政协委员李毅中来了是不是还敢于讲真话,他说:“讲真话、讲实话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公务员、一个善良正直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只有如实反映情况才能便于各级领导做出决策,只有讲真话,才能统一大家的认识。也许以后我不能做什么具体工作了,但真话总是要讲的,总要有责任心吧。”李毅中的话令人钦佩!
    
    不错,如今许多领导干部都一直在苦叹真话难得、人心难得、人才难得。有一位领导干部在谈到真话难得的苦衷时,竟称自己不得不时常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听下级所说的话。那么,人们为什么不敢讲真话、说出心里话呢?
    
    由此,使我联想起处理“瓮安事件”中的一个细节;2008年6月30日,赶赴瓮安县指导处置“628事件”的原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与当地百姓谈论当地治安问题,大家都躲躲闪闪,吞吞吐吐,“为什么老百姓不敢说真话?”一位村民的答话很是尹耐人寻味:“我相信你。但你是大官,住在省城,不能天天来保护我。你在,我们安全;你走了,我们找哪个?”
    
    显然,老百姓害怕祸从口出。这是因为,真言不仅难听刺耳,讲真话也容易露“丑”,往领导脸上抹黑,拖单位的后腿,轻则被扣帽子、打棍子、穿小鞋,重者可能遭受牢狱之灾;讲真话容易暴露社会痼疾,让领导脸面发烧,令邪恶势力痛恨,轻者可能伤驱体、毁家园,重者会死于无葬身之地,甚至是株连家族,诚所谓“讲真话立即倒霉”。
    
    讲真话首先要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带头精心营造讲真话、说实话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让百姓讲真话,首先是领导愿意听真话,勇于听真话,诚恳听真话。我们之所以大力提倡讲真话,就是由于真话是最贴近客观实际的话,也是最贴近真理的话。尽管闻者可能会当时脸红一些、耳热一点,面子很难堪,但对事业是有益的。如果大家都不讲真话,客观真理只能淹没在假话之中,领导基于假话作出的决策只能离真理越来越远,最终受损害的只能是我们的事业乃至个人的成长进步。
    
    敢讲真话应成为人格素质的基本要求。讲真话是做人处事起码应该具备的胸怀和分辨能力。当然,讲真话成本高,对个人来说,很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作一名诚实的人,人品高尚的重要体现就是要勇于讲真话,能够自觉地为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作出自己的贡献。讲真话的关键在于思想要端正,动机要公正,心地要纯正。人的一生可能会避免不了讲一些违心的假话,比如医生对病人讲的善良的假话,但个人对组织、对同志绝不能随意编瞎话。
    
    要站在主人翁的立场上把真话讲好。讲真话需要领导带头,也需要群众以诚相待,不隔心,不当局外人。为人要坦诚,襟怀坦白,对组织不隐瞒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缺点错误;要光明磊落,有话说在当面,不背后搞小动作;要大公无私,始终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反映情况、表明观点;要坚持原则,自我批评实话实说,相互批评直言其过;要从领导同志做起,要大力倡导乐于听真话、敢于说实话、杜绝讲假话的风气。
    
    真话虽不全部是真理,但它最能反映真理。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始终拥有真理的力量,这才是革命和建设的不竭动力。为此,我们要大胆讲真话,坚持真理。

(责任编辑:张秀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