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河北省肥乡县利用农村废弃学校等场所,建设没有服务员的自助颐养院,政府支持、村集体统筹、自我保障式的自助养老模式,使农村老人“抱团养老、就地享福”,既符合传统养老习惯,使子女安心外出打工和生产,又使自助颐养院成为农村“老年活动中心”,为整村老年人提供了快乐活动、互相慰藉的空间,探索出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低成本“精神养老”服务体系。(3月13日新华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少年轻人抛妻舍子,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不仅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是现实,同样也形成了大量独居或留守老人。对于他们而言,即便子女孝顺,最多也只能做到衣食无虞,至于精神上的寂寞空虚,是再多丰富的物质也难以抚慰的。
如果说,当前城市的养老问题尚不十分突出的话,那么,在农村,却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毕竟,在城市,许多老人享有退休金,经济上有一份保障。即便是年龄大了,行动不便,还可以住进养老院。但在农村则不同。在农村,农民一旦失去劳动力,便意味着经济来源的断绝,养老问题便显得十分突出。可以说,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在现实中,很大程度上,农村人的养老,依旧停留在“养儿防老”这个传统的概念上。如果子女孝顺、收入不错,老人才有安享晚年幸福的可能。否则,其晚景之凄凉,是可想而知的。
全国有多少这样的老人?
以河北为例,据介绍,到2010年底,该省老人总数将达1003万,其中农村老人650万。管窥河北一省之现状,可以推想全国之情形。显然,农村留守、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是个绕不开的现实。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让所有的老人都入住敬老院颐养天年?以当前有限的财力看,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河北省在全省实施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推行“村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互助养老”模式,让农村老人抱团养老、就地享福——这种“互助养老”模式,符合农村当下的社会现实。首先是成本低,既没有高昂的服务费,又不用高档的场馆,只是充分利用闲置的校舍、厂房、民房等资源,可谓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其次,老人们在一起,可以相互帮助,相互照应,同时,开展一些基本的娱乐活动,可以消除精神上的寂寞。这于新形势下农村的养老问题,当然是个有益的探索。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养老问题,绝不单纯是子女的事情。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事情。毕竟,社会是复杂的,而政府是存在的。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在最需要社会关爱的阶段,政府理所当然地应该伸出手来予以支持,而不是把养老问题当作包袱,轻松一推,推给社会,自己只做指手划脚、平头论足的甩手掌柜。可以说,与共和国的所有公民一样,一代又一代农民,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如今,他们垂垂老矣,而国力却在他们的奉献中日益强盛。这时候,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拿出相应的财力,来抚慰、照顾年迈的国民,而不是泛泛地说一句“支持”了事。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