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专题频道 > 2011言论大会堂 > 百姓关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一半副秘书长休假是可以的

2011年03月12日 10: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曹林
    “公务员最好放半年的假”——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的这个建议,别以为是一个雷人的无厘头建议,顾委员说得很认真。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

    重点在提高效率上而不是休假半年上,我真的是认真的,记者写出来没问题,不要让公务员上那么多班,特别是政府官员少管事,他们多休息我很开心的。他们休息了,既可以减少公务车上路,减少公费开支,又要把一年的事半年内办完,大大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公效率。省得公务员上班没事老是琢磨你。(3月11日《信息时报》)

    原来,“公务员最好放半年的假”是个提起议题的噱头,其实质诉求跟1998年以“裁减一半”为关键词的政府机构改革并无不同。这个看起来不太正经的呼吁,包含着民众许多正经严肃的期待:希望公务员能提高效率,政府能减少审批环节,政府能减少行政支出。政府部门存在的正当性是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为社会增加福利,而不是给民众添麻烦增问题。闲事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当你实在闲不住要管,只能建议给你放假了。

    “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的建议,顾也力委员为什么不直接去提,而通过“给公务员放半年假”这种拐弯抹角的方式提出来呢?看来顾委员是深谙中国许多领域的改革,知道“赎买”之道——也就是用“放假”这种利益,去赎买官员手中的权力,以此曲线限权,曲线减少审批和提高效率。

    减少审批和提高效率其实很简单,立法减少审批,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两个人的事情让一个人去做。可因为这种改革会触到多数公务人员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遇到巨大的阻力。许多领域的改革实践早就证明,针对百姓的改革,从来是雷厉风行说改就改的,企业裁员说裁就裁,说下岗,那么多工人就下岗了,还美其名曰“承受改革阵痛”。还有医改、教改、房改都是如此。可一旦涉及公务人员阶层的利益,很多时候就寸步难行渐而不进了。要既得利益者放弃手中的利益,比登天还难,当然了,非要放弃的话,白白放弃不行,要拿利益跟他们去“赎买”。

    公车改革的货币化形式,为防公车私用,给公务人员发放车补,就是用货币赎买公车特权。高薪养廉,不少地方推行的廉政奖金、廉政保障金、廉政公积金,就是用货币去赎买官员不要滥用手中的权力。很显然,顾委员所说的“公务员最好放半年假”,用的也是赎买逻辑。机构改革改了许多次,膨胀的政府机构似乎不见缩减,一个县级市10来个副市长、20多个政府副秘书长的奇闻层出不穷——与其让公务员放半年假,不如直接裁减一半人,可要裁减,裁谁谁都不干,干脆放假得了。这么多人拥挤在行政机关,手必然是闲不住的,要管这个要管那个,让他们不管是不现实的,不如放他们的假。老百姓供着他们,每月按月发工资,让你不干活白拿工资,花钱买清净,花钱放你的假买你不管,让社会休养生息。

    许多公务人员经常抱怨自己忙,压力很大,事情很多,许多时候不得不加班。其实,老百姓不怕官员闲,就怕官员忙,他们一忙,就会给老百姓添许多麻烦。正因为此,当山东青州要求官员周六主动加班、每周为人民多服务一天时,并没有赢得舆论的喝彩,相反,公众竭力反对这一规定。主要是害怕这一规定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增加了公务支出。

    这个问题上,许多学者都有同样的感受,他们都觉得,中国的问题,不是官太多,而是官太忙了。政府及官员过多介入经济活动,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中国的官员人数并不是太多,但他们做的事情和想做、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管得太多太细,到处扮主角,官员满天飞,让老百姓自然觉得官太多。与其忙而添堵,不如养着他们,让他们在休假中清净无为。花这点儿钱,值得。

    能够感受到,顾委员在提这个建议时,是很无奈的。不只他一个人无奈,民众也感到很无奈。

(责任编辑:张秀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