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无锡发展路径—民生图景

2010年11月23日 10:54   来源:无锡日报   薛蕾 赵晖

  天下大事,民生为重。民为邦本,无论是产业的转型升级、生态的涵养改善还是城乡的统筹发展,归结到一点,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随着执政为民理念更加鲜明、普惠市民措施更加扎实,600多万无锡人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

  ■民生幸福,走向自觉的执政追求

  回望“十一五”,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发展做出的每一步重大战略决策,都与对幸福的追求息息相关。

  无锡是一座诞生了近代民族工商业和现代乡镇企业的城市,经济总量排名大陆城市前十位的底气,赋予无锡人“寓强于富”的理想。2005年,无锡的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就已超过6000美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06年,无锡以下属县为单位也达到了省定全面小康标准,人均GDP超过了7000美元,城乡居民朝着共同致富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2006年2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富裕无锡”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06—2010年)》,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市居民收入、就业、保障、生活等领域全面达到基本现代化水平。2006年9月,中共无锡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用4000字直面并回应了民生问题,篇幅大小与谈经济发展的部分不相上下,新时期执政者以人为本的理念跃然纸上,带动全市党员干部关注民生的氛围更加浓厚。

  与此同时,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历史文化名城创建,重塑了无锡人对城市形象的自信。无锡的城市骨架进一步舒展,城市气质进一步孕育,“小上海”真正脱胎为宜居、宜业、宜游之地。经过大规模的民意调查、网络投票,2008年12月,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入选城市,无锡荣获“200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继承千年泰伯故里的荣耀,延续百年工商名城的辉煌……”听着抒情的颁奖词,无锡人心中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对幸福的憧憬,推动着无锡不断进取。2009年,在一场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过程中,决策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对自身发展路径的审视和反思,促成了民本意识的空前觉醒。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社会建设十大“幸福工程”全面展开,并以项目化的形式分解为45个具体指标并实施考核,为人民群众办了一大批实事好事。追求民生幸福,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成为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

  城市富裕了,理当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回馈给它的创造者。因为,幸福的感觉不但是社会稳定之源,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牛年岁末,无锡发出全面开展幸福市(县)区建设、坚持民生为先的“幸福总动员”,让无锡再次站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崭新起点上。从老城厢到高新区,各大板块自觉展开了一场改善民生的“竞赛”,就业惠民、社保安民、文化乐民、体育健民、环保利民、公安护民、交通便民……民生政策惠及面越来越广,含金量越来越高,普惠市民的执政目标,与人人享有好工作、好收入、好保障、好身体、好环境、好心情的群众期盼紧密结合在一起,全市上下的民生工作更加自觉,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水涨船高。

  ■富民优先,头号民生工程强力推进

  在指导无锡转型发展的“四个优先”中,“富民优先”被排在了第一位。2006年9月,无锡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对“十一五”发展提出8个数字化指标,其中就有2个指标指向就业和收入。2007年,无锡又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中首次取消GDP指标,新制订的百分制定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最高的一个8分给了“城乡居民收入”。

  5年来,作为民生“头号工程”,富民工程得到了强力推进。围绕“寓强于富、共同致富”的愿景,我市积极构建就业充分、渠道多样的劳动分配体系,确保企业职工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创业带动扩大就业。在多项富民措施合力拉动下,百姓的“荷包”逐渐鼓起来。到2009年底,无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5年底的1.6倍和1.5倍。2005年至2009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0.69万人,帮助26.4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到去年底,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已达25.77辆,比“十五”末增加了19.1辆。

  与“富民工程”齐头并进的是“保障工程”。无锡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为了保障更多的老人有“所养”、有“所医”,2005年以来,我市构建起更具普惠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至今已连续六次调整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目前全市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433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67.8%。去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800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82家,惠及老年人6万多名。

  多年来的社保扩面使社保网越织越密,“五大保险”参保人数逐年稳步增加,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十五”期末的128万人,增加到去年的198.35万人,增长了55%。全市各类医疗保障覆盖人数达到442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十五”期末的150.82万人,增加到去年末的219.28万人,增长了45.4%。我市已总体上形成了以“城保”、“地保”、“新农保”为基本框架,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为补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大大减少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普惠于民,让每个人分享发展成果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主旨。“十一五”期间,无锡依托多年积累的经济实力,不断构建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多样化,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异。

  2005年,我市首开先河,在社会事业领域实施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改革中,市委、市政府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公共性、受益面广的社会事业,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上学、看病、出行、住房、安全等焦点问题得到持续改善。据统计,2009年,我市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的投入达83.84亿元,是2005年的2倍多。去年,全市投入污水处理厂改造和城镇排污管网建设的支出是上年的4倍多,投向城乡社区公共设施、住宅建设,以及环境卫生改善与治理的支出也较上年增长近六成。全市基本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使农民也享受到了“同城待遇”。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乡居民大都可在15分钟内到达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进一步升华。“经济富庶之地必是斯文之乡。”经过8年“申名”,2007年无锡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走在街头,一个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历史街区、名人故居和历史遗存不时映入眼帘。“15分钟文化生活圈”的设施配套,让城乡居民尽享文体惠民的便利。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无锡有了更浓的文化气息。

  在享受“经济民生”福利的同时,无锡人对“生态民生”的渴望也日益强烈。“十一五”以来,我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来推进,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城市污水管网覆盖面不断扩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明显改善,运河公园、宝界湖畔山林公园、金匮公园等100多个公园和游园相继建成,38公里环蠡湖岸线全面贯通。近五年中,全市累计人工造林43.57万亩,去年底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3.87%,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56平方米,无锡成了推窗见绿、鸟语花香的宜居城市,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和“全球绿色城市”称号。

  幸福之路没有止境,民生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坚守信念,跨越障碍,一个更高层次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住有所居、行有所载的和谐宜人城市,满载着希望和幸福,正期待着我们新的创造。(薛蕾 赵晖)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