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理性看待人民币汇率“倒挂”现象

2011年10月12日 10: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刘 畅
    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相反,央行近日逆市上调人民币中间价显露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迹象,因此尽管境外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仍可能在一段时间存在,但是从内地情况来看,人民币的汇率预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变化

    9月23日,香港惟一的人民币清算行——中国银行的一则公告令市场颇感意外。公告称,该行通过贸易结算从其他银行购买人民币的40亿元配额已经耗尽,已暂停通过贸易结算从香港参与银行购买人民币。与去年10月暂停卖出人民币相比,这次暂停买入人民币的操作凸显近期香港市场人民币资金充裕。

    苏格兰皇家银行研究报告称,与过去不同的是,近期有很多机构客户通过各种渠道在港抛售人民币,买入美元,博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从而令中银香港额度提前告罄。9月2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包括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港元在内的五大货币兑人民币中间价均全线飘红。与境外市场看空人民币形成对比的是,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中间价仍在上涨,9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创下新高,对欧元中间价报8.5634,亦创下两年来的新高。在近期海外市场出现人民币贬值预期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境内外“倒挂”的现象颇为引人关注。

    招商证券香港投资业务董事总经理温天纳分析称,香港出现抛售人民币的情况,受多重因素影响,一方面,由于美元升值预期升温,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变弱;其次,最近境外有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内地通胀虽已见顶,但是不会回落,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加大。

    值得关注的是,在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出现贬值的背景下,海外NDF市场两年期以内合约也出现人民币贬值预期,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截至9月26日,一年期人民币对美元NDF市场连续三天低于人民币中间价。

    所谓NDF市场是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市场的简称,目前香港的人民币NDF市场尤为活跃。NDF市场常用于衡量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中国、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有贸易往来的公司可以通过这个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汇率风险。

    有观点认为,目前在香港NDF市场做空人民币的是内地的企业。他们的具体操作方式是:由于目前中国国内人民币贷款利率显著高于美元贷款利率,一些企业便向商业银行借入美元贷款,随后将美元兑换为人民币后,再用于国内业务发展。通过这种操作,企业就能够以更低利率借入人民币,从而套取本外币贷款利差。此外,为对冲外币升值风险,国内企业还可以到香港NDF市场,卖出一笔人民币对美元远期外汇合约,其期限与美元贷款期限相同。通过上述远期外汇交易,国内企业得以成功锁定未来用人民币换成美元、从而还本付息的汇率风险。简言之,上述借入美元贷款换成人民币使用,同时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卖出人民币远期合约的操作手法,能够帮助国内企业在不承担实质性汇率风险的前提下,套取国内本外币贷款之间的利差。

    针对这一现象,业内人士认为,一旦香港NDF市场做空人民币的一方退出交易,那么NDF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将变得强烈,企业如果不采取一些锁定汇率风险的做法进行套期保值,最后还是难逃汇率波动带来的资产贬值风险。

    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相反,央行近日逆市上调人民币中间价显露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迹象,因此尽管境外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仍可能在一段时间存在,但这并不会改变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招行总行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NDF市场的贬值预期也不能左右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在美元走强的预期下,境外市场人民币贬值的预期还会存在,但是从内地情况来看,人民币的汇率预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变化。(刘畅)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