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榆林市当地一些群众反映,被视作当地公益性重点生态建设
项目的“榆林市沙地生态公园”内,却“冒出”一个日耗水三五千吨的高尔夫球场,并且至今审批手续还没有办理。(新京报)
迄今为止,这个球场是
中国目前唯一位于沙漠之中的高尔夫球场,堪称“史上最牛”。沙漠中如何能建起高耗水的高尔夫球场的?特别是在国家三令五禁止新建高尔夫球场的情况下,“沙漠高尔夫”还能继续存在,个中缘由令人深思。
很难想象,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7年间建成400多家高尔夫球场。难道我们真进入了“全民高尔夫”时代?在中国,高尔夫是贵族运动,平均每场1100-1800元,普通老百姓根本玩不起,它们仅仅是富人的专利。而中国既非高尔夫的起源地,又没有承袭该项运动传统,何以到如今建成600多家球场的地步?
这么多球场绝对不是为了“全民健身”兴建的。如同喝茅台、拉菲那么有面,高尔夫运动代表的是身份的尊贵。会不会玩不重要,关键是玩什么。高尔夫在中国早已脱离原本属性,完全具备了社会功能,成为一种利益结盟的社交活动。类似于故宫会所,高尔夫球场圈起来只有一小部分人交钱可以进去打球,俨然成为明星、富豪的名利场。有人曾评价,高尔夫球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产物。高尔夫不是社会大众需求,是纯粹的资本力量的体现。然而建高尔夫球场却与本来的公众绿地用途相违,造成公众权益受损。
既然富人热衷高尔夫运动,那么地方政府就没有不热衷的理由。因为“爱”着富人的“爱”,才能招商引资,也才能助推地方GDP节节攀升。在地方政府看来,高尔夫带动周边房地产项目的功能,是任何运动无法比拟的。水岸官邸、稀世名宅只有在高尔夫球场的衬托下,才能彰显尊贵。一个高尔夫项目要上千亩土地作为支撑,这对于一些靠出卖国有土地确保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而言可谓是收益颇丰,至于后续引进的房地产和配套产业更是能赚个盆满钵满。引领高档住宅和别墅项目的跟进,一颗白色小球可以在原本高额收益的“土地财政”上推波助澜。
很多高尔夫球场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如以高级住宅区、公园等名义)立项,而且在地方往往会与招商引资联系起来,地方政府也会从中获利,而房地产商利用地方政府追逐名利的心理,名为建球场,实为搞房地产开发,大肆圈地,甚至侵占大量良田,这样的“顶风作案”已无视公众权益的存在。
高尔夫球在中国方兴未艾,清理整顿并不是要阻止其发展,而是避免其畸形发展。目前看来,高尔夫球场有三个弊端。一是耗水惊人。2010年
北京高尔夫球场总的耗水将近4000万立方米,这相当于20个
昆明湖的水量。二是占用大量土地。一个高尔夫球场占地少则近千亩、多则几千亩,在中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极其紧缺的国家,确实无力承载太多高尔夫球场。三是污染环境,高尔夫球场使用的化肥、农药大部分都随雨水流向附近的水库、河流,甚至渗透到地下,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陕西榆林作为国内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宝贵的水资源耗洒在只为极少数人服务的高尔夫球场上,这种披上合法外衣的粉饰,对当地来说更像是“生态灾难”。我国近年来一直对高尔夫球场持不提倡发展态度,项目需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审批。但为什么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屡禁不止?关键是有丰厚的
经济利益在作崇。必须深挖高尔夫背后的利益纠葛,遏制“权力经济”的黑手伸向民生。对于违法违规征地行为,不能只停留在行政处罚或经济处罚上。犹如哄抬房价最高罚三万,所谓的处罚只不过是在鼓励违法,高尔夫球场还会野蛮生长。
别让高尔夫球的黑洞侵蚀公众利益,同时吞噬掉政府公信力。沙漠中可以“长”出高尔夫,还有什么长不出来?(至善若水)
(责任编辑:年巍)